八(2)班 樊澍颖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可见,公民道德的好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兴衰。
中国,文明古城,礼仪之邦,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沿袭的传统,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学生都应该把文明礼仪四个字牢记于心,从小事做起,养成彬彬有礼的好习惯。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有哪八礼四仪。八礼是: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和仪式之礼。四仪是: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和成人仪式。
仪表之礼要做到面容整洁,衣着得体。餐饮之礼要做到爱惜粮食,食相文雅。言谈之礼要做到用语文明,心平气和。待人之礼要做到宽容礼让,诚信待人。行走之礼要做到遵守交规,礼让三先。观赏之礼要做到专心观赏,礼貌喝彩。游览之余要做到善待景观,尊重名俗,仪式之礼要做到按规行礼仪,严肃庄重。
让我们来讲讲餐饮之礼吧,初中阶段的餐饮之礼中有一条是这样说的:适当盛取食物,不剩饭,不剩菜。而每当看见食堂门口那好几大桶的剩菜剩饭,我的心中总会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爸爸带我来到了农村的田地里,我看到一位五十多岁的老爷爷正拿着锄头吃力地锄着草,已是汗流浃背,上衣也已湿透,累的喘不过气来。我不禁感叹:农民伯伯真是太辛苦了,要在这样炎热的夏天干如此劳累的活儿,太不容易呀!
老爷爷把杂草清理的是那么干净,在看看他那双长期劳作的手,早已变得黑黝黝的,结满了厚厚的老茧,这时我才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粮食饭菜的真的来之不易啊!对自己以往浪费粮食的行为倍感愧疚。
我们全球有五十亿人口,我国就有十多亿人口。一人一碗饭世界全球都要吃五十亿碗饭,但如今的田地正急剧地减少,一片片良田正变成一幢幢高楼大厦,供我们食用的粮食也在逐年减少。如果我们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粮食,那么一天就可以节约五十亿粒粮食,这样就可以去帮助那些因为贫穷、自然灾害等原因正在挨饿的人们免受饥饿之苦。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民伯伯们为了粮食,无论严寒还是酷暑,都要在田地里勤劳辛作,从而我们才有粮食吃。我们真的应该珍惜每一粒米,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
从这八礼四仪中我明白了许多,也懂得了许多,让我们一起学礼仪,行礼仪吧!
樊澍颖家长
中华五千年文明之都,礼仪之邦,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儒墨道法,十教九流,百家争鸣,各放异彩。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亦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不礼则不宁。”
文明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自然体现,也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内在表现。中华儿女自古崇尚文明礼仪,自小注重讲文明懂礼貌。2014年江苏文明委制定下发了《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立足当前思想道德建设实际,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国外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注重当代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创新,重点开展“八礼四仪”。我们注重从生活细节入手,正确引导孩子强化文明礼仪素养。
作为家长,首先正自己,为孩子做表率。只有自己做到八礼,让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用眼睛去发现,用大脑去思考,用心去感受,真正了解无处不在的真善美。
我与孩子平等相待,相互监督,相互促进。遇到随地吐痰、践踏草坪、乱折花木、喧哗吵闹、违反交通规则等不良现象,与孩子一起严正劝阻,拒绝不文明行为。生活中注重面容整洁,衣着得体,爱惜粮食,节俭用餐,待人接物,用语文明,心平气和,宽容礼让,尊师爱教,友善伙伴,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彰显文明之风。对待孩子的学习,不粗暴干涉,循循善诱,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孩子多提问多交流,提高孩子的学习素养。
八礼四仪,贵在养成,贵在坚持,让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