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二十四中专题网站·
学校主页管理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教育是什么?“长善而救失”——初涉传统文化漫谈
发布时间:2013-09-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二十四中宣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翟静玉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受书记之托,到学校道德讲堂作个发言。本来,自退休之日起,我就想,结束了教师生涯,过去的一切就都归零了。现在学校领导又一次让我坐到讲台上,而且是在“道德讲堂”,内心里一方面是诚惶诚恐:因为觉得自己过去在教师岗位上只是个普通一员,到“道德讲堂”发言实在是有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的惶恐不安感;另一方面我又非常感恩:感恩领导还能记得我这个普通的老师,同时也感恩在座各位同仁能给我时间和耐心来分享我初步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点感受。
最近我看了一点宣讲传统文化的书和视频,虽说初步涉及但已很受震撼,深受启发。不由自主在反省自己的过往,在回顾过去在教师岗位上有哪些过失,又有哪些作为是符合古圣先贤的经典理论要求的。
  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自己其实所犯过错一定很多,尤其是年轻时,心浮气躁,因为恨铁不成钢而举止失当,至今想来,内疚不已。这里就先举一例吧。
记得是80年代带的一个班级,成绩特差,尤其是数学,倒数第一不说,还与同一老师教的另一班级差距极大,有时竟要差20分左右。当时我心理极不平衡,还要听到背后或年级会议上种种批评议论,真是亚历山大呀。自己又无力挽狂澜于既倒的能力,于是乱了方寸,于是常常对学生发火,一味地批评指责。那时的我哪里懂得要用自己的正能量去影响学生啊,实在是莽撞无知之极。在我这个缺乏智慧的班主任天长日久的批评声中,学生会有多少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呢?失望之余我只有知难而退,初三没有连任。现在事过境迁,但这个班级始终是我的心病。我常常会想起这段经历,我总觉得自己当时对成绩看得太重,对学生过于苛责,自己真的是缺乏智慧。那种批评抱怨的负面情绪这么强烈,哪能指望学生的情绪能正面得起来呢?对此,我早就想过:今后有机会见到这批学生,一定要向学生们赔礼道歉。古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能改,善莫大焉。”现在学了一点传统文化后,对自己所犯过错,确实有真诚的忏悔之心。所以我想,我们当教师的,如果都能认真学习一点优秀的传统文化,接受古圣先贤的道德传统熏陶,并身体力行,不断修正自己的德行,那对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实在是功德无量。
  各位同仁都知道,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对“传道”一说,其实我做了几十年老师也没真正领悟过。我看到(台湾)蔡礼旭老师在《如何经营幸福人生》的书中讲了这样一则例子:他到深圳去培训老师,宣讲《弟子规》,结果一个幼儿园老师要求蔡老师给她幼儿园大班的学生也上一堂《弟子规》。他一进教室对小朋友说:小朋友,今天老师来给大家上《弟子规》。小朋友马上异口同声说:“老师,我们学过了,都会背了。”蔡老师就写了一个“道”字,他对小朋友说:“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道’字:一个‘首’,一个‘走’字旁,所以学问重要的是什么?‘走’!也就是要实践。所以有道德首先要能够落实,能够力行”。蔡老师问小朋友“哪一条你做到了?”小朋友一听,头马上低下去了。看到这里,我便联想到自己当初在讲台上也给学生讲过孔孟之道,可上课的目的,就为了让学生能读通文句,能理解文句意思,学会点古汉语知识,虽也涉及到一点道德方面的教育,但从没往自己身上想过。
  最近我刚听了些传统文化讲座,看了些这方面的书,就突然想起自己曾教过的一篇古文《赵普》。史料上说赵普靠“半部《论语》治天下”。当时对此一说觉得疑惑,现在则有些恍然:古圣先贤的学说,只要你参悟透了,去力行了,真的效能无穷。虽说我已退休,现在学习传统文化是在补课。虽是初学,但我对古人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已然有了自己的感触。我在写此发言稿时还没从头到尾看完蔡老师讲解的《弟子规》的视频,但已深受启发。最强烈的感觉是:为什么在我求学时代就没学到这么好的道理,以至于自己做错了多少事啊。
  虽说自己在教育岗位上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想法,也认认真真钻研教材,也不厌其烦备课,也常在灯下批改作业,也常苦口婆心教育学生,学生中也不乏优秀者,但当我接触了传统文化后,还是觉得浪费了不少生命的时光。
  学了点传统文化,我现在才知道,我们对“教育”一词的含义其实很多人都是比较模糊的。中国的教育哲学《礼记•学记》中对“教育”是这么诠释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这句话的意思是:“教育”是什么?是长学生的善而补救学生的过失。可叹我到退休后才知道。(愿在座的同仁能记住并践行之。)其实,东汉时许慎编的《说文解字》中,把“教育”一词的含义阐述得也非常精辟,他说“教者,上所施,下所效”,教师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育”是“教子使作善也”,教孩子使他能够做善良的人,可见“育”的关键是“善”。如何教“善”?就是教师自己要先做到。如果我们当教师的心胸狭窄,患得患失,那么你的学生必然会受你负能量的影响;这就是 “上所施,下所效”的缘故。《弟子规》上说“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如果我们教师以势服人,学生心中当然不服;而你用真正的做人的道理去劝导他,去替他设想,他就能从心里佩服你,进而与你和睦相处。这里想到一例:小俞的事例。
  90年代末,我任四班班主任。班中有个女生小俞,她刚入学时给我印象是懒,对集体活动抱旁观态度,还时不时评头论足,颇为眼高手低,成绩中等,作文还可以。后来从她一篇周记中发觉她还乐意接受我的教育方法,于是便因势利导,经常在周记本上与她笔谈,表达我对她的理解、鼓励,偶尔与她开个玩笑,大多是朋友式的。一段时间后她对集体活动逐渐热心起来,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也开始了新的思考。在一次周记中她抒写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于是我抓住时机,调整了她的座位,给了她更好的能量场,使她德、智、体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班里积极分子。在这种良好的心态下,初二期末考大有进步,还进了初三提优班,这时候她已把我既当老师又当朋友了。师生相处融洽,学生就容易进步了。中考后,家长还特地到学校来致谢,感谢老师三年来的教育使孩子改掉了思想上不求上进、生活上好吃懒做、学习上缺乏恒心的不良习性。家长的一片诚心也令我感动。回想起这一例子,我很庆幸自己在教师岗位上也以真诚之心为学生做了点“长善而救失”的事。
  下面我不禁又联想到一件事:一个学生家长的转变。在本世纪初,我曾接任过初三(9)班班主任。接到任命,暑假里我到一个学习成绩比较好的男生家家访。孩子妈妈是个医生(干部),正好在家。进了家门我看得出家长并不待见她孩子的老师。交谈中家长埋怨孩子不听话,学习不主动,成绩没提高,考重点高中没戏。但我听出她的潜台词是在埋怨老师。嘴上说对儿子升重点高中不抱希望,实质是对老师很失望。家长的话我听得很不舒服,也很不高兴。当时我忍住了。回家后我也发了通牢骚,但静心一想:我不能跟你一般见识,我是老师,只要尽心尽力,学生总会有长进。通过家校联系本、周记本互动,一个月后,开家长会,这个家长一进教室,满面春风要紧跟我打招呼说:翟老师,你真有本事,我儿子现在就听你的,家长说他他就说“我们翟老师说的,怎样怎样……”,又说孩子回家学习自觉了,家长倒觉得没事做了。从此后,这个家长每每见到我总非常客气,多次对我说:翟老师,你应该把你做班主任的经验写本书,否则太可惜……现在想想,学生的长进,或是家长的转变,不是我们教师有多大本事,关键是教师自己要与人为善,要能忍,不抱怨。静下心来思考自己要如何做才能使学生听进我们的话,从而对老师有恭敬之心。蔡老师在《幸福人生》讲座中说:“当一个学生对老师有恭敬之心、有崇敬之心的时候,他就会督促自己好好学习,好好努力。确确实实我们为人师的一分心,学生都能够感受得到。所以一个人一生能够遇到一些好的老师的缘分,对他的人生会起很大的变化。”因此我想,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学习古圣先贤的学说,鞭策自己去当学生的良师益友。因为转变好一个学生,无异于造福了一个家庭,善莫大焉。
  前面提到,教育是为了“长善而救失”。而要长学生之“善”,必先长自己之善。长自己之善,就必须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不断修养自身的德行。概括为两个字:“力行”。对此我的体会就是在教师岗位上不怕麻烦,尽心去做好一些小事,“勿以善小而不为”,有时一个小小的机会来了,你抓住了,力行了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读几则日记的收效)记得90年代中期我做班主任,曾在班里开展小组竞赛活动。活动一周后,我批阅学生的日记,看到一个组长写的几则日记中特别提到组内成绩最差的一个女生。说全体组员分工帮助她功课,组长又如何督促,但收效甚微,很是无奈和苦恼,也为小组的落后感到忧虑。写得很动情,可见这组长很有善心,很有责任心。我作为老师,怎能不助他一臂之力呢?抓住这机会我要将小组竞赛推向深入。于是我在班里很动情地读了这几则日记,当时那女生听了就哭了,她的良知在哭声中复苏了。其实人人都有善根——人之初,性本善啊。
  我仅仅就读了几则日记这么简单,却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此同时,其他组的组长及各组的老大难也受到触动,在下一周的日记中,就有其他的组长对自己的工作作了自我批评;也有个别老大难也反思自己,并谈到自己组长组员对自己的帮助、督促。总之我感受到了学生的那种向上向善之心,感受到了学生之间相互理解的美好心灵。仅仅读了几则日记,对当事人那位女生来说进步是不言而喻的:月评中,她得了进步奖,得奖以后,她在日记中写道:“我得了‘进步奖’,我知道我的进步是来之不易的,我还要坚持下去,这次又因为我拖了小组后腿,使小组在女生中最后一名,我心里也非常难过……我保证下礼拜要尽自己的力为小组争一份光彩。”事实上她也真开始有所努力了,自信心也逐步增强。在以后的一次数学考试,她得了40多分,且看她是如何对待这不及格的,她在日记中写道:“40多分这个分数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了。记得上次我只考了30几分,这次我进了10几分,说实话这个不小的进步离不开组员们对我的帮助,每次我有了进步受到老师、组长表扬时,同桌就会鼓舞我:‘好,今后再争取’;每当我作业成绩好的时候,组长又会表扬我:‘好样的’;每当我对自己快要失去信心时,组员们都会来为我打气。”“有这样好的组员,这样好的组长,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争取进步呢?”“我相信,只要我用功,付出努力,总有一天,我会跨出不及格的行列的。”回想这件事,联系蔡礼旭老师的讲座,我也只有庆幸自己凭自己的良知,做了点“长善救失”的小事,离古圣先贤的教育思想还不算太远。
上面所讲事例都是我作为班主任在自己班里处理的事。作为任课老师,我也会凭自己的良知尽量去帮助教育学生。
  读04届学生校庆时写的文章:《我心目中的翟老师》
  翟老师是我初三时的语文老师,教学水平高超,虽不是班主任,但她多方面关心学生,谦和又极具责任感,受到同学们的一致爱戴,作为其学生,我倍感骄傲。
记得当时的我喜爱诗词,特别是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的律诗,这似乎犯了毕业班的“讳”。翟老师并没有一味指责我的“不务正业”,蛮横切断我的兴趣所在,而是引导我分清轻重,处理缓急。2003年10月的一天,我把自己写的一首诗拿给翟老师看,她第一句话是“我对这个了解得并不怎么专业。”此言一出,我的崇敬之情却涌上心头。作为一名老教师,对待学生如此谦虚,对待学问如此谨慎,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然后她引导我要注意平仄、主题,鼓励我继续探索。而在主题这一块,她指着最后一句说:“这句‘故人西去不见还’如改成‘征人西去不见还’,似乎更能突出全诗的主题——以边塞诗的立意统领全诗。”因记忆的缘故,那首诗的前几句已然遗忘,而这句“征人”则因翟老师的点拨而铭记至今。
  当然,与翟老师的相处也有不愉快的经历,但正因为它的“与众不同”,才更能反映出不一般的东西。03年12月的一天,轮到默写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此文长且难,而我偏偏又在前夜忘背了。“走投无路”下我选择了作弊,把书从桌肚中拿出,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正欲伏案大写,翟老师却开始强调纪律,我把此解读为默写前的例行公事而我行我素。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翟老师在劝我悬崖勒马,因为一分钟以后我就被她抓了个现行。结果会怎样?大脑一片空白,继而焦急心烦、忐忑不安。翟老师并未多言,这反倒让我幡然自省,良心难安。之所以用“良心”这个词,是因为诚信就是一个人的良心,道德就是一个人的良知。这一观点虽早已知道,但真正扎根于心中,却源于翟老师的无言——让我自己去思考、体会。当晚我发自肺腑的做了检讨,自我剖析,次日将检查书交给了翟老师。我知道,这才是她要的结果——而不是责怪、发火之后孩子违心挤出来的检查书。她将其中一句话提炼出来,送给我以及全班同学:“不以恶小而为之”。这场语文之外的道德教育,让我扎扎实实地触碰到了做人的良心。
  翟老师是师长亦是益友,但她富有亲和力的风格确使学生乐于接受,如沐春风。初三下学期,我们搬进了新教学楼,但环境的优越抵挡不了压力的与日俱增。04年5月的一模我失手了,而紧接着就是填报中考志愿。面对这一困境,我感到了不知所措。下午放学前,翟老师进教室布置作业,我一下子看到了曙光。她出教室后我跟出去,和她在走廊的窗边谈了很多。翟老师帮我分析,给我鼓励,使我对自己的现实和未来看得更清楚,更有信心。这一场景以后无数次在我脑海里浮现,倍感珍惜。我将之视为人生的一笔财富,可以说,在我人生的一个拐角处,是翟老师给予了我方向和力量,每想及此,甚觉幸哉!”
  由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发现,不是学生没善心,只是社会上或学生周围各种负面的东西熏染了孩子原本明净的心啊。只要我们教师注重修自己的德行,就会长自己的智慧,那么处理问题你就会随机应变,对待学生你就会真心实意,你的善行就会让学生如沐春风,使学生乐于和你亲近。“长善而救失”就会收到实效。
课堂上的尴尬事。感受:处理学生尴尬事,最能展示老师的机智与善良,处理好了,学生定能从中得到做人方面的效益。回顾过去,我也给自己总结一点:教育好学生“长善而救失”其实只要关注一些小事,一点细节,深入下午,把小事的文章做足,抓住细节不放,以自己的善良之心去做好小事的文章,所谓“在小事中显大爱”,那一定收效明显。
  下面简要谈谈“敬业”方面自己的想法与做法。有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学与教学效果不一定成正比,为什么?这首先就是个态度问题。(这是关于敬业的第一点:认真)
我们都知道,如果教师备课不下功夫,上得底气就不足,学生听课质量必然打折扣,学习态度也会随之不端正。所以我对教材,不管教没教过,或者已教过几遍,只要是新的学期,我必定要重新备课。自己的老教案是可以搬过来用的,但学生是新的,又隔了一段时日,对课文重难点也有些淡忘,因此必定要花时间先复习,并针对新的备课资料斟酌、补充、修正;所以为了使上课有条理,我只有笨鸟先飞,认真从头来过。我在认真备课时总有一种自己在写一篇文章的感觉:怎样开头,如何过渡,哪里详哪里略,结束语等都得斟酌。复杂一点的,我会拿张纸写个备课提纲,把条理理清楚后再写教案,这样做确实很费时,但多少年来我已习惯。平时在校批改作业,还要处理班级工作,备课批作文大都只能在家里完成。
  也许有的老师听了会很不以为然,甚至觉得“你OUT了”。因为现在资讯这么发达,网上的课件、教案,包括纸质的教案很多,何必这么辛苦。退休前我也尝试过用电脑上课,在青年教师帮助下,弄好了课件去上。上下来感觉不怎样,教室关了灯,拉下窗帘,环境不好,不利于师生积极思维;也许是操作不熟练吧,上课时一会儿操作一会儿讲,思路不如平时那样行云流水,缺乏语文课的美感。最强烈的感觉就是学生集中于视觉的时间多了,对听觉有些负面影响,更不能积极思维了。当然用电脑毕竟有它有利的一面,如优美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丰富的资料,还有知识归类等,用电脑就很好。但我觉得太过依赖也不行。写纸质的备课笔记是我们老师最原生态的上课利器,我们万不能丢了自己备课写教案的基本功。当然在座不少同仁都学历、学问比我高,头脑灵活,不会像我当年那么辛苦。我的认真只能说是“笨鸟先飞”罢了。
  谈谈“敬业”的第二点做法:热情。为了激发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我总会根据不同年级(含初三)在听说读写方面,由深入浅搞些语文活动,如朗读比赛、讲故事、课本剧、“家庭藏书知多少”、“我当节目主持人”、“我来当老师”、辩论会、默写比赛等等,活动要求全员参与,这样有利激发全体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的活动需要学生在课外花时间准备,还要占用一点课堂时间,但我坚信:“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计划周全,目的明确,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三年下来,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或者说语文能力一定有作用。同时还可以收获学生对语文老师的喜欢乃至尊敬。每次活动结束做个小结,尽可能的发点小奖品激励一下,不管有没有得奖,以皆大欢喜结束。老师对自己所教学科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热情,这份正能量能不渗透到学生心里去吗!
  关于“敬业”的第三点我要说的是“不耻下问”。“不耻下问”本义是“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我这里用这成语,除了它本义外,还泛指虚心向别的同行请教。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了备好课,碰到课文中自己不懂的,我就自己先当学生,主动向内行人请教。如课文中的英文单词不会读就请教英语老师,课文中出现生物学知识不理解就请教生物老师,也请教过历史老师关于有些文章涉及的背景资料,也请教过物理、地理老师,通过请教弥补自己知识的不足,也方便在教学中从容自如。
  这第二方面就是“不耻下问”的本义,放下身段向学生请教。敬业的老师其实都喜欢向你提问的学生。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啊。学生能自己主动钻研学问,才会提出问题。教师能培养学生好问的求学精神,我以为这是教师可以引以为骄傲的。而学生能勤学好问的前提,就是我们老师要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我认为学生的求知欲望除了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设计巧妙,或者你通过一些语文活动能激发之外,还有就是教师的榜样力量。教师专业水平高,写得出一首首好诗词,一篇篇好文章等等对学生主动学好语文无疑是一种动力。但我不具备这水平怎么办?我的做法是:抓住自己的短板做文章。如,课堂上有学生提出了一个你始料未及的有效的问题,你一时愣住回答不出,怎么办?这时我们可以让大家讨论一下,或请愿意回答的答一下,(这是老师快速思考的机会),如果都没得出满意的结论,自己也不确定一时无法解答怎么办?碰到这种教学尴尬,我会很明智的告诉学生,自己暂时也无法解答,继而口风一转,热情洋溢地表扬提问的学生,说“这问题提的很有水平,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接着我会坦然承认,自己钻研教材不透,还需课后再思考,请大家课后再帮老师想想,请提问的同学也想想答案。学生听到老师也不会回答,还表扬了提问者,他们会是什么心态?我想是对这问题的好奇心,还有想挑战老师的欲望。下了课你千万别一走了之,你要么主动与提问者沟通,要么会有学生主动来与你探讨问题。当然到下堂课一定要有个结论,老师与学生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氛围是最使我开心陶醉的。有时我会特定把教学中有争论的问题拿出来交给学生谈谈看法。在学问面前,师生的平等互动,掩饰了我本身语文底子薄弱不足,更促进了学生学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收获了融洽的师生关系。
  “认真”、“热情”、“不耻下问”,这只是我对自己当一个尽职的语文教师的诠释,也许谈得比较肤浅,因为自己本就才疏学浅(这是真的),但我确实就这么去做的。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确实是维系社会安定和平的强大力量,是国家繁荣兴盛的基础。在物质文明的今天,古老的东西并不一定意味着过时,因为社会真理是永恒的,历久弥新的。就像太阳,虽是古老,但每天常新。它不仅赋予人类生命,又带来光明和希望。古圣先贤的教育,就像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带给人类幸福和美满。(《幸福人生讲座》)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我虽初步接触到一点传统文化,还未深入系统学习,就已被深深吸引。相信具有良知、智慧的各位,您也会欣然接受。为了您的学生,为了您自己的孩子,也为您的婚姻、家庭的幸福,乃至为自己的身心健康,传统文化中给您准备了各种良方。请您及早去翻开它吧!
  最后送给大家从微信上转来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若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若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为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福祸无门总在心。
  作恶之可怕,不在被人发现,而在于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别人夸赞,而在于自己安详。”希望各位和我一起多多长自己的善,时时修正自己的德行,造福他人,造福自己。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