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5)班 王梓霖的家长 王萍
女儿是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除了偶尔说起令人忧伤的学习成绩外(在班里处于中等),三百六十五天,有三百六十四天是阳光灿烂,晴空一片。她爸爸调侃:情商很高,智商略低。我却不这么认为:智商纵然是140,情商太低,就不会懂人情世故,更不会有生活情趣。女儿心态如此之好,得益于什么呢?抚案细思,往事历历在目。
餐桌上的规矩
我们家是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在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社会中,这种家庭组成形式并不多见:爷爷、奶奶、大伯家三口、我们家三口。八个人,光吃饭,就是整整一桌,餐桌上的位置,便是我国光荣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爷爷奶奶坐上座,东西分列儿子媳妇,下座是两家的孩子。
记得女儿六岁那年,一天,我因有事需外出,匆忙吃饭时,坐在孩子的位置上便吃了,女儿急忙叫道:“妈妈,请上座,这样……辈分……不好的!”奶声奶气、含混不清的吐词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爷爷频频点头:“看来,我们家小孙女心里的辈分记得清清楚楚噢,孺子可教!”
八岁那年,有一天,我先吃完,便去客厅看电视了,忽见女儿正闷闷不乐上楼,我便忙追去细问缘由,原来,女儿被一直疼爱的奶奶给批评了,爱吃红烧肉的女儿一直在挑精拣肥,将筷子从碗底挑出一块瘦肉,爷爷疼爱舍不得说,奶奶却忍不住了:“以后夹菜时不可以从碗底捞啊,吃相太难看了!”望着女儿委屈的小脸,我便细心开导她:“这就是我国的习惯 ——饮食文化,换位思考,你看见别人从碗底捞,会怎么看他?看见别人的筷子从他那儿直伸到你这儿,你会怎么想?你听见 别人吃饭嘴吧砸吧砸直响,又会怎么想?”女儿渐渐明白:“妈妈,我错了,我自私了,我还要好好学学!”谁又不是从孩提时过来的呢?
客厅里的讨论
每天一吃完饭,大家便聚集客厅,看书的看书,看电视的看电视,聊天的聊天,因为家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这一段时间陪老人!这不,等我给大家沏好茶时,女儿已边给劳累了一天的奶奶捶背,便跟爸爸讨论:假如你在街上碰到残疾人乞讨,你是给还是不给,给多少?爷爷抢答:“那要看年龄,如果又老又残,那就要给一些!”爸爸一本正经:“若是年龄不大,手脚健全,且几乎天天按时上下班,属职业乞丐,那就应坚决不给,如果给了,那就是助长了他们不劳而获的歪风邪气!”“那如果是小孩残疾呢?”女儿急不可耐。“那我们可以多给一些,他们太可怜了!”我插嘴道。“哈哈哈,女儿放声大笑,狡黠地眨了眨她的小眼睛,“其实,今天我就捐了,我们学校有一位同学得了白血病,全班、全校都在捐,我把零花钱全都捐了!”原来,这是场有预谋的讨论,这个鬼精灵啊,心里有一杆秤:同情弱小,爱护残疾!
书房里的教育
女儿自从进了初中,对国内外的时事、新闻就特别关注:非洲埃博拉病毒的肆虐时刻揪着她的心,这不,她一边浏览着电脑,一边感慨:唉,如果我是医生,能研制出抗病毒的药,那该多好呀!
最近电视上天天报道“香港占中”事件,她边做PPT(政治课上轮到她评说),边小大人似的自言自语:“这些人啊,不理智,不爱国,香港每天要损失多少钱啊,有太平日子不过,听信他国的鼓动,要什么权利、自由,没有国的安定,哪来家的安宁呢?我一定要让同学们知道这厉害关系,让不了解时事的同学开开眼界!”我和她爸爸相视而笑:“这小孩,心智并不差,爱国爱民忧天下嘛!”
特殊的考验
今年暑假,一向疼爱她的外公去世了,我自己伤心之余还担心她受不了这打击,没想到,她冒着高温,穿梭在灵堂内:时而给痛哭着的外婆抚抚背,时而给跪伏在地的阿姨们用冷毛巾擦擦脸,偷空还去看看、摸摸外公的衣服,脸上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泪水,在她的带动下,小侄女也加入到她的队伍中来了,看来,她在用无声的行动影响着小妹妹!很少对孩子作评价的外婆经常在背后夸她:“我的这个外甥女懂事,有担当,遇事不慌不忙,比大人还懂事!”
是啊,良好的家庭氛围,不可或缺的规矩,正确的引导,或许是她情商渐高的主要原因吧,因为我女儿确实在成长,用自己的方式,潜滋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