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2)班 王治超家长
星期五,儿子回家兴冲冲、迫不及待的交代我:“我给你布置一个家庭作业,参加一个叫文明礼仪的家长征文,必须在星期一之前写好。”看着儿子得意洋洋的小样儿,不禁哑然失笑。再一细想,嘿嘿,看来这家伙是政治课学到了一点新的思想,其目的昭然若揭:人人平等,父子平等,凭什么只能给我布置作业,那我也得给 布置点作业。文明礼仪概念太大,我想谈谈父子、师生间的教育礼仪,就从我家说起吧。
我的父母生活在农村,没有学过多少文化。打小,父母对我的日常行为准则是,起床见到父母必须口称“爸、妈”,上学回家或外出而归先寻父母告之“爸、妈,我回来了”。因爷爷奶奶不与我们一起,他们来时,父母便会专门为老人准备一些软食,并且绝对禁止孩子偷吃,以至于至今我吃腐乳和春笋的笋尖时,都有种“怪怪”的感觉。家中兄妹三人,食、物必平分分享(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每逢端午,三兄妹围住锅台分咸蛋的温馨场面),在物资缺乏的年代,讲得是长幼有序,大的必须让着小的。坐有坐相,不许抖腿、翘腿、二郎腿。吃有吃相,平时需等家人坐齐方可动筷,家中客来不上桌,外出做客不能抢先入座,不能先动食品。吃饭过程中双肘不能放在桌子上,小口进食,闭起嘴咀嚼,不发出声响,右手持筷,左手必须扶碗。站有站相,安静肃立,绝不允许“三条弯”站姿。上述如有违反,父母奉行棍棒下面出孝子的政策就会得到贯彻落实。
也许父母自己没读过多少书或者生逢新老社会交替而读不到书的缘故,我们一家对老师的话奉若“圣旨”。父母对老师说的话今犹在耳:“孩子不听话你就打,打到他听话为止。”这也许就是父母对尊师重道的原始理解。如此,也教师者与我而言不怒而威,偶尔顽劣手心“受罪”,痛定思痛方能对之言听计从,奉若神明。
如今,家有顽儿初长成。反思这么多年为人父的经历,也曾想坚持自己父母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有类似的要求。但是总是因为溺爱,而没有贯彻执行,同时我的父母也从严父、严母转变为护短的慈祥祖父母。于是不好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独生子女对身边人的“霸气”,以自我为中心的“小气”,动不动发脾气的“戾气”,盖因百依百顺、独吃独享、百般呵护而来。
而如今的学校,对老师的紧箍咒越念越多,种类繁多复杂,最典型的是对学生绝对不准体罚或者变相体罚。五千年以来师者使用的“教鞭”束之高阁,我们所经历的“罚抄”也早不见踪影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如今有多少学生,特别是年幼的学生是求知若渴,主动遨游在知识海洋的呢?
由此看文明礼仪的“破”与“立”,一些陋习的破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手涂鸦,随地大小便等只要在这些不文明行为前加上一个“不”,同时城市建设中多设垃圾箱、多建公厕,更贴心的是在旅游景点设置专供游客涂鸦的墙或区域,从源头上来化解这种不文明现象的滋生。
而父子、师生、兄弟(泛指社会与人相处)之间的文明礼仪,可不是那么简单。我也碰到许多家长(当然包括我)、老师都说如今不知道怎么去教育孩子了。如今社会又兴起了“国学”热,这大概能反映出当前为人父、为人师的困惑,想从五千年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一个学生不尊重父母、不尊重师长、不与人为善学会谦让,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习惯养成问题,而是一种思想的缺失。因此,实事求是的对待传统文明,在没有找到更科学、更合理的教育文明礼仪之前,不“立”不“破”也许是更理智的选择。只要不是为了泄私愤、未对孩子身心造成实质性伤害,承认适当惩治子女、学生是父母、老师的权力又有何妨?
紧箍咒如果仅仅戴在了唐僧头上,试想那生性顽劣的猴子,一肚子花花肠子的八戒会怎样,恐怕“取经”大业只能靠老实巴交的沙僧徒儿去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