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11)班 柏昊均家长 徐颖瑾
经常听到周围有人议论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家长溺爱,唯我独尊,不懂礼仪,感叹年轻一代在文明礼仪上的缺失。其实,这种所谓缺失在很大程度上与家长平时对孩子的教育密不可分。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美称,自古以来也流传下来许多文明礼仪教育的经典书籍和脍炙人口的故事。而要将这种文明传承下来,首先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做好表率,因为家庭是孩子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父母是与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人,也是对孩子性格形成起关键作用的人。家长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和模仿的第一榜样。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作为家长,我们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切实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认真负责地扮演 好孩子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努力践行规范的文明礼仪,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自然地接受影响、教育,自觉地付诸实践。
我们一家人平时就很注意言行举止,经常使用礼貌用词,家人之间也会说“对不起” 、“没关系”、“谢谢”,出门会说“再见”,外面碰到熟人就打招呼。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也慢慢学会与亲朋、老师、邻里热情打招呼,也会对我们说“谢谢”,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对于爷爷奶奶,我们平时很尊重。爷爷在世时腿脚不灵便,爸爸和姑姑们经常搀扶他,儿子那时还小,搀不动,但他会说长大了也来搀爷爷。一家人吃饭时我们经常帮爷爷奶奶夹菜。如今孩子也经常给奶奶夹菜,还介绍说他夹的菜非常有营养。出门乘公交车,孩子会主动让座给老人;甚至有时儿子会教育我们不要闯红灯,要注意文明出行……孩子的举动着实让我们感到欣慰。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家庭文明礼仪教育不仅要从上述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而且还需融入到对孩子的文化教育中。由于《三字经》是我国著名的幼儿启蒙读物,琅琅上口又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丰富内容,记得孩子大概才三岁多的时候,我就教他背《三字经》。每天晚上睡觉前,我们母子俩在床上你一句我一句,背得不亦乐乎。也许稚嫩的他不一定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潜移默化中一定能影响他幼小的心灵。比如,《三字经》中有这样一段:“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其中讲到了我国古代“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的故事,我就结合日常生活,教他要孝顺长辈,爱护比他小的小朋友。直到现在,儿子从不欺负比他小的孩子,对长辈很有礼貌,对父母知道感恩。
社会实践、传统节日等也是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有利时机。外出旅游时,我们和孩子一起耐心排过队;参观故宫等景点时孩子知道不能大声喧哗;不熟悉的旅游团员一起用餐时也不会抢食。春节我们教育孩子收到压岁钱时,要学会合理利用压岁钱,适当渗透理财方面的知识;清明节我们教育孩子缅怀故人,感受浓浓的亲情;端午节我们通过节日的来历教育孩子要爱国;中秋节我们教育孩子要珍惜亲情、友情;重阳节我们教育孩子尊老、敬老,和孩子一起问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时时处处都可以做到,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作为家长,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我们义不容辞,不仅孩子的未来,对家庭、对社会均有深远意义,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