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9) 耿茜家长耿银辉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 所染》
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墨子以染丝为喻生发开去,指出国家的兴亡与君王是否善学圣明之人、善用贤明之臣有关,君王“慎染”则国兴;对于个人也是如此,选择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能决定着你的为人处事态度,士“慎染”则家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一个人的内在品质、素养,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交往的对象、所处的文化环境决定的。
“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的环境,可谓煞费苦心。倘无孟母此举,也就无孟子对儒家学说的发展。
这给予了我们对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的启示。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家长,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教师”。我们的家庭教育应该有“择邻而处”的良苦用心,有墨子所提倡的“慎染”意识,才能在孩子心底播下文明礼仪的“种子”,萌发文明礼仪的“枝叶”,盛开文明礼仪的“鲜花”。
如何做到“慎染”?我以为在家庭文明礼仪教育中应追求“三少三多”。
首先,要少一些冲动臆断,多一些耐心倾听。
家庭生活中,面对孩子一些异于平常的行为,作为家长的我们常常会主观上作出判断,认为孩子的行为缺乏基本的礼仪素养,由此而心生不满。
记得有一次,我带女儿参加一个朋友聚会。在聚会中,女儿沉默寡言,朋友逗她说话时,她也只是“嗯”、“啊”地敷衍。当时,我很生气,觉得她丢了我的面子,向朋友们打招呼,说孩子“性格过于内向”。后来,仔细想想,一方面我的朋友她并不十分熟悉,另一方面大人们聊的话题孩子并不感兴趣,而我却想当然地觉得女儿不懂得尊重他人,缺少与人交往的基本礼仪。回家的路上与女儿交流,发现她的诉说与我的判断是吻合的。
这样的故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发生。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以自我立场去判断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继而提醒、批评甚至呵斥,破坏了家庭文明和谐的气氛。我想,倘若我们能够多一点耐心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少一些冲动的臆断,就能够发现行为背后真正的动因。此时,采取恰当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暗示孩子应该遵循的文明礼仪规范,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因而,“慎染”就是要求我们有意识地营造耐心倾听的氛围,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
其次,要少一些空洞说教,多一些躬身垂范。
有一段时间,女儿的书桌上总是很凌乱,多次提醒毫无效果。她的母亲有一次生气地斥责她,她很不服气地回应:“爸爸的书桌上比我还乱,你怎么不说?”听到这样的话语,我很是羞愧。的确,我们就是孩子眼中的示范与榜样,他们养成的一些不良行为很多时候就是我们“示范”的效果。而我们,从来忘不了对孩子这些行为的批评指责,独独忘记了反省自身。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常常会犯的错误就是对孩子高谈阔论,对孩子空洞地说教,告诉孩子应该怎么怎么做。事情来临时,我们却常发现,说了那么多道理,全都“嘴上抹石灰——白说”。
在培养文明礼仪时,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在要求孩子做到前,需要的是我们做到、做好,给孩子树立榜样,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辨析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继而表现出相应的行为。
我经常带着孩子回老家,陪父亲下棋、钓鱼,给母亲洗脚、剪指甲,在这个过程中,女儿懂得了孝顺父母,在我生病住院的时候,她特别关心我;乘公交车,看到老人我第一时间主动让座,在这个过程中,女儿知道了要尊敬照顾老人,坐车时,她抢着和我让座;周末,我打扫家里卫生,减轻妻子负担,告诉女儿“作为家庭的一员,要承担家庭责任”,于是,在我拖地前,她常常帮着扫地、整理……
人常说,千言万语不及一躬。的确如此,“慎染”就需我们家长率先垂范,给孩子以正确的价值引领。
第三,要少一些纸上谈兵,多一些实践体验。
和女儿一起看电视,每看到贫穷的孩子渴望读书、残疾的孩子渴望关爱等景象,我们常常会心生怜悯,含泪叹息:“真可怜啊!”如果我们的教育行为止于此, 那我们对孩子施加的教育影响依旧是负面的——我们呈现给孩子的只是事不关己的悲悯,孩子看到的我们只是 “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谚语说得好——“一次有效的行动胜过一千遍空洞的说教”。我以为,就应该鼓励支持孩子去亲自实践、体验,才能激发孩子对文明礼仪的情感认同,深化对文明礼仪的道德认识。一方面鼓励孩子踊跃参加学校集体组织的各类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如服务社区、关爱空巢老人、宣传文明礼仪知识等等;另一方面为孩子创造文明礼仪实践的机会,如做小义工、与山区孩子结对等等。在这样丰富的实践体验活动中,孩子对文明礼仪的道德认知已经不再是停留在纸面,而是进入血液,融入灵魂,自然地显于行动。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墨子的观点应该令我们警醒。在家庭文明礼仪教育中,我们应有“慎染”意识,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作出正确的行为示范,给予充分的实践体验,才能让孩子逐步成长为富有文明礼仪素养的社会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