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二十四中专题网站·
学校主页管理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孝常有,爱常存,礼常在——家庭文明礼仪教育谈
发布时间:2014-11-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二十四中宣

七(9)班 骆樱函家长

  当女儿领回一份“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的作业时,我的心里不免有些暗暗叫苦,倒不是因为文章有多难写,而是扪心自问:我对女儿的文明礼仪教育真的到位吗?女儿表面看似乖巧文静,实则内心住了个坚强的汉子。与她讲话,把她惹毛了,会被她机关枪似地一通反驳;因为不想给她太多的束缚,行为做事也少了很多的“守旧规矩”。十多年养成了她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性格。但细细想来,
女儿虽不是事事循规蹈矩,可她善良热情,开朗快乐,乐于分享……对她的文明礼仪教育,我们点点滴滴,从未松懈。
  记得还未认字时,她爸教她读《三字经》。识字解意间,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已深入心田。“融四岁,能让梨”,于是每次有好吃的,女儿必定不忘先请我们尝一尝,而后再大快朵颐;“香九龄,能温席”,让她感知到父母的冷暖,体谅家长的辛苦。儿时的书本,象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教给她做人的道理。
  长大些,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落入女儿眼中。吃饭时,我会给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夹菜,久而久之,有好吃的菜,女儿也会抢着给老人们夹上一筷,惹得老人心里美滋滋的。骑车带女儿出去,碰到红灯,我总是守规矩地停下,急得她大声嚷嚷:“妈,你看他们自行车都比你的电动车快!”可她永远都是听到这样的回答:“一个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爱惜,还让别人怎么爱惜她?”渐渐地,每每等在红灯口,看着那一辆辆呼啸而过的车子,她都不无惋惜地说:“他们对生命好不珍惜哦!”
  我曾带女儿去参加过一次亲子活动,一部《时间都去哪了》的短片把我们娘俩深深地打动。影片中,女儿一岁,妈妈是她的依赖,她可以在妈妈怀里恣意撒娇,被疼被爱;十八岁,叫嚷着“大人好烦”的女儿在与妈妈争执后摔门而去,头也不回地离开家;二十八岁,女儿也有了自己的家,也做了妈妈,这才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多么地不易,她从心底发出“妈妈对不起”的呼唤;而当妈妈更老时,女儿只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与无奈……活动结束的回家路上,女儿紧紧地挽着我的胳膊。我知道,这是她在用以前认为很肉麻、很不屑的方式对我表示感激;我也明白,每次我因她的没大没小、口无遮拦而扬起手时,她总是嘿嘿笑着迎向我来表达对我的亲近。我们的言传身教和良苦用心,换来了女儿的理解与认同。
  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感受不一样的文明教育。如今的我更多地让女儿走近一群身肩社会责任、充满爱心与正能量的人,我和她一起参加“关爱自闭症儿童”义卖,带她去街头为患病儿童捐款,为贫困山区孩子捐物买书……让她体会“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与欣慰!
  家人孝顺、对他人关爱、给别人尊重,这就是我理解的家庭文明礼仪教育的内涵。我希望女儿学会这些,做到这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