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8)班 张知行妈妈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公民道德的好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兴衰。“文明有礼的孩子,心底就会盛开礼仪之花。”如果在冬天的时候走进教室,随手关门,就将能将呼呼的寒风挡在门外;走过卫生角,随手捡起掉在地上的纸屑;经过讲台,随手将零乱的讲台整理好;在家里,孝顺父母、热爱劳动,经常洗碗、扫地,自己的被子不让妈妈整理。这些事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这都是懂礼仪、讲文明的表现。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灿烂文化,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文明礼仪的优良传统严重缺失,不文明现象比比皆是。
在旅游过程中,我们顺着登山小道往上爬,发现路边的一些大石头、大树上有被人用刀歪歪扭扭地刻下了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感觉像是一件漂亮的绿色裙子上被人用碳素钢笔划上了墨痕,十分难看却又无法洗去。此外,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处乱丢垃圾、在旅游景点乱踩花草树木等不文明行为经常发生,甚至有人将这些不文明行为带到国外,严重损坏了我们国人的形象。
当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同时也应成为文明大国,这就要求我们应继承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优良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2014年江苏省开展的未成年人“八礼四仪”养成教育,即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和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教育,对未成年人良好文明礼仪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真学习的同时,也要将其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学习的各个细节之中,自觉遵守“八礼四仪”,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一名文明有德之人,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善。生活中有许多需要遵守的礼仪。比如:上下楼梯靠右行;过马路时,要从斑马线行走,并且要遵守红灯停,绿灯行,不闯红灯等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需要践行且良好的个人素质。
对未成年人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知礼节的“好孩子”,同时也是在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社会一个个能够以“礼”服人的“真君子”。当我们身边这样的“真君子”越来越多,则社会整体的文明水平、人文素质,自然也就提高并且令人满意了。
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进行“八礼四仪”教育是很有必要,也很有现实意义。把“八礼四仪”教育落实到位、贯彻到底,不要让它停留在文件和纸面上,让我们的孩子从身边事,从细微事着手,孩子提高了,祖国的未来也就更加强盛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