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5)班 戈天羽家长
家庭是子女的第一环境,也是子女的成长摇篮。父母与子女血浓于水而切割不断。为了子女在社会上正常生活,教养子女遵守最起码的道德规范——礼仪,这神圣职责,责无旁贷地应由父毌担当。
一个人不管愿意不愿意,生活中必然要跟別人打交道,和别人交往,这是人在生活中的社交需求,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重要技巧,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在人才竞争中,文明礼仪注定成为人才资源的要素。讲文明有礼仪者,具备了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是生来就有,他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成的,父母想子女立业吗?那就得教子女外塑形像,内强素质,做一个有人的模样,又有人的内涵,一个有礼仪的堂堂正正的人。
父母都下定决心,不惜代价,想尽办法给子女灌输知识——为不输在起跑线上,急切地教养子女成人,成才。可忽略了做人的跟本——厚徳有礼。欠德无礼仪者,虽才大能强,人人都害怕;厚德有礼仪,才大能强者,人人都欢迎。厚徳有礼仪是做人的基础,才能不过是做事的本领。千万不可本末倒置。徳才兼备方为人才。
父毌要辨清:生活的方式可变,生活的法则不可变。子女在家对父毌有礼仪,到学校对老师有礼仪,这是相同且不可变的生活法则。家长尊重老师。子女也尊敬老师。看不起老师的学生是不愿在老师那里学到东西的。这亦是不变的生活法则。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妈妈好!爸爸早!”是父母教会子女的礼仪用语,牵着小手过马路,是父毌给子女礼仪示范。父毌以身作则,言教身传,子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青出于蓝。
我们拥有绚烂的人类文明,与此伴随而来的是一整套规范的礼仪。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 餐桌礼仪、馈赠礼仪 等。父母应教育子女在“敬人,自律,适当。真诚” 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
父母教养子女是天赋的神圣任务,做人的道徳修养是必修课,没有人可以例外。父母应抓住这共同原则,在子女身上打好基础,使之站稳脚跟。跟据子女的个体差异,尊重子女的做人立志选择,將其教养成独一旡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