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10)班 周雯颐家长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仪既是一个人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更是做人最根本的信条。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除了给予孩子物质上的照顾与呵护、学习上的指导与鼓励、孩子人格的培养与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也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我们从小就教育孩子对待大人应该尊重感恩,举止有礼;对待同伴应该宽容礼让,举止文明。为了让孩子能够理解,并化至为行动,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也花了一些心思:
1、 榜样作用 ,言传身教
爱模仿是孩子的特点,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其性格、品德发展形成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长正确的示范非常重要。要让孩子尊重长辈、对人有礼;作为父母,自己首先就要怀有一份感恩之心,从身边小事做起。如:我们带孩子到爷爷奶奶家,都会主动承担老人家中的家务,时间长了,孩子也跟着学;看到楼道里清洁工人劳动,我们会主动与其打招呼,现在孩子们看到小区里的保洁员也是爷爷、阿姨喊个不停。以自己良好的文明举止、行为作为表率,去感染教育孩子,孩子自然也会用文明的举止去对待所遇到的人。
2、换位思考,学会宽容
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群体,学会如何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最起码的人生要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平日和同学发生小摩擦是在所难免的。当孩子在学校遇上矛盾向我们倾诉时,我们会先认真倾听,帮助分析,然后引导孩子试着去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事物:“若你是她,遇到这样的事情会不会也会想她那样生气?”“你会怎样做呢?心可以放大一点。”“若是你真觉得她不对,能不能明天去试着和她好好谈一谈,我想同学们都是讲道理的,一定能够说通解决问题。”这样的一番沟通,往往会让孩子抱怨、烦躁的心绪慢慢平复,学习不带着情绪去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有时我们也会通过自己的故事来感染孩子,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矛盾。逐渐地,孩子也学会遇到矛盾能够心平气和,真诚待人,宽容礼让。
孩子从牙牙学语到如今的青春少年,她这些方面可以说做的还是比较好的。这些习惯的养成,都是孩子文明素养提高的见证。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孩子礼仪习惯的养成与孩子成长环境的影响熏陶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将一如既往,给予孩子礼仪教育,将家庭教育的推动力和环境的感染力二者相结合,让礼仪规范标准内化为孩子自己自觉行为。文明有礼的孩子,心底自会盛开礼仪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