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二十四中专题网站·
学校主页管理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乞讨与爱心
发布时间:2014-11-1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二十四中宣

八(9)刘之尧家长 恽艳

  我给女儿读过一个故事:冬日下午,大雪纷飞,一个穿着破烂的乞丐哆哆嗦嗦向一个富人乞讨,富人极不情愿的从口袋里摸出一块钱,刚想离开,“先生,给点钱吧,我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他身后又传来了幼稚的童音。富人不情愿地转身,见刚才那个中年的乞丐,正摸出刚才富人给他的那一与块钱,放在了小孩子的手中。富人深感触动,一块钱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但对那个中年乞丐来所可能是他的所有,他在饥饿难当的情况下,还能去关心比他更有需要的人,穷困潦倒的乞丐,也能施舍他的爱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质的好坏不能决定或蒙敝一个人的怜悯之心。
  我女儿是个非常善良的人,不但对乞讨者,对路边的小狗小猫都是满溢的爱心,每次看过路边的乞讨者都要伸以援手,尤其是倒在路边的老人和衣衫滥褛的儿童更是恨不得让妈妈把钱包分一半给他们。
  但是任何一个领域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们经常见到一些“假乞丐、职业乞丐”的报道充斥报端,这些人利用了人们的爱与善意,使人难以甄别。尤其在中国,有一类独特乞讨群体:乞讨儿童,这在中国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孩子们通常都是被成人胁迫或操纵进行乞讨。道德要体现本真,爱心又不能被利用,如何教育女儿甄别乞讨者的真假,是否要施以援手,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难题。
  有一次带女儿去南大街,就在人民公园的地下通道出口处,一个脏兮兮的小姑娘垂头丧气地坐在冰冷的地面上,身边有个装钱用的碗;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这种揪心的场景总是出现在城市的热闹地段,就象愉悦的音乐声中突然出现的尖厉刺耳的噪声般不协调。我赶紧看向我的宝贝女儿,正好碰上她可怜兮兮的小眼神,我心说知道了,马上掏钱,但是并没有马上离开,我鼓励女儿上前去跟小姑娘说几句话,女儿给了她两块钱,问她:你妈妈呢,小姑娘迷茫地抬起头并不打算回答,女儿又问了一遍,小姑娘抬头看向一个方向,我们随她目光看去,一个同样目光呆滞的中年妇女,也许是她的母亲,也许是个拐卖者,这个女孩是她生财的工具,也许是漠不相关的路人,我把所有的可能跟女儿分析了一遍,问她接下来怎么办,女儿回答的斩钉截铁:我们报告警察吧!
  我知道报告警察暂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回家后针对疑问,我和女儿一起上网查了些资料,发现尚无立法明确那个部门监管该事,但已经有三种方案在讨论中:一是建议对于带孩子行乞的父母相关部门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剥夺其监护权,将儿童交由当地福利部门抚养;二是建议对流浪乞讨儿童实行强制性救助,并按规定程序对此类儿童做DNA鉴定,如果这些儿童是被拐卖的,马上就可以对孩子进行解救;三是网上已有由社科院教授于建嵘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并引起了广泛关注。网上还有诸多是否应立法全面禁止儿童乞讨、如何通过社会救助保护儿童等系列问题的讨论。
  我问女儿以后还给乞讨的儿童钱吗,女儿的回答让我很欣慰:如果每个人看到这种情况,不只是给点零钱,而是关注小孩为什么要乞讨,他的大人在那里,我们能多做些什么,也许这些小朋友就能回去上学而不是被人利用为挣钱的工具!
  社会文明是整个群体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礼仪教育不仅是一般的礼貌教育,是健全人格的教育,是独立人格和思维的培养。文明社会绝对不是仅指个人言行的礼仪规范,而是要以提高个人的自尊心从而规范整个社会的准行,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个人要有教养,社会也要有尊严,儿童乞讨绝对是社会不文明的体现,希望所有的有识之士行动起来,希望中国社会每个人都有尊严地生存,让和谐社会“举止文明,处世得体”,老有所养,小有所学,中华文明才能真正渊源流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