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校园速递>>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青春在艰苦中成长——记二十四中第65届业余团校第6讲
发布时间:2017-04-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二十四中宣

  4月19日中午,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关工委副主任李鉴玉老师走进二十四中65届业余团校,给入团积极分子讲述了他“文革”中的青春岁月。
  16岁,正是我们的青葱岁月,但此时,1969年,“文革“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李老师自然也参与了“知青下乡”的活动。而在农场的生活,却比想象中的更艰苦。由于交通落后,李老师一行人只能坐在冰冷的船舱底部,经过两天两夜来到荒凉的苏北平原,日夜艰苦劳作,工作十天休息一天。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要兴修水利、大干苦干,用满腔热血的干劲和毅力来驱走严寒。
  由于李老师的优秀表现,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说道,1978年恢复高考,面对当时匮乏的文化,李老师通过在昏暗灯光下夜以继日的自学,以优异的成绩突出重围,高考考了330分,考上了师范大学,最终光荣地被分配到二十四中工作。那年他已年近三十,青春,对他而言早已一去不复返。
  李老师也对我们给予了厚望。我们生活在当下,条件好了,就应该更好地学习,珍惜自己的青春岁月,此时,场上掌声雷动。再回顾李老师在青春时光中走过的每一寸青春的土地,那都留下了因努力而挥洒下的汗水。而当今时代不也是如此?没有今日的辛勤劳作,哪来明天的丰硕果实?
  我们正当处在美好的青春时代,未来也将是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的时代,我们应为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而奋斗不止,让我们积极努力地做一名优秀的共青团员吧!


(文/八(5)徐健豪、高若茗、许博皓  指导教师、图/吴小叶)

学生感想:
  今天这节团课,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在他年轻时发生的一些事。其中,当时环境的艰苦和老师当年对知识的不懈渴求使我很受触动。老师对知识的渴求、那种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行为,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在科技高速发展、知识不断膨胀的今天,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青少年更应该抓紧当下的大好学习时光,如饥似渴地吸取对自身有用的知识,将自己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知识分子,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为将来为社会做贡献打下良好的基础。——八(5)班 戚雨林


  身处一个不断变化的年代,李老师的经历使我感触颇深。他给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还没有上几天学,便被派去工作,坐了好几天的货船,才到达荒凉的农场。不管冬天还是夏天,工作时间很长,强度大,十天才有一天时间调整。就连下雨天也要坚持,小雨继续干活,大雨天还要学习机器的使用。直到那一天,高考制度恢复了。李老师是一个不甘于平凡的人,渴望改变,所以,他靠着坚定地意志力,完成了学业。但当时红卫兵烧掉了很多教科书,能读的课本少之又少,但是李老师硬是靠着零碎的书本努力学习,高考考了330分的高分,顺利考上了大学,之后又被分配到24中来教书。可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李老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八(4)班 王佳宁


  今天的团课上,李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他的青春故事,尖锐地指明了那个时代最突出的问题,但更令人咋舌的是知青下乡的劳改经历。或许那个仅留有黑白照片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文字和图片记录的信息是可以被深刻感知的。笨拙的交通工具,荒凉的苏北平原,繁忙的田间生活,艰苦的环境……无不体现出李老师青春的坎坷。抓紧当下,不负青春便应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

——八(5)班 许博皓


  今天,作为入团积极分子的我们聆听了李老师给我们带来的讲座。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没有现在这样的好日子过,老师不得不用双手去开辟生路。严寒的时候,老师衣正单薄,在大雨里干着活。这样的苦头,现在的人们根本想象不到,更别说能吃尽了。后来恢复高考,老师表现不俗,被分配到我们学校做地理老师,一做就是几十年。再后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新一代的青少年甚至不用为生存奔波,这样美好的环境下,更是该才人倍出,然而有些人,早已失去了中华人民亘古的精神。
  我们是青少年,是中国的青少年,更是一个中国人。和平年代,祖国依然需要我们。我呼吁英雄之气概不能流失,大国之灵魂不可泯灭,做一个华夏大地的翩翩少年。——八(3)史云舒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罗汉路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