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校园速递>>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巍巍中山陵 悠悠明古村——记二十四中八年级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16-11-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二十四中宣

  六朝古都,天下文枢,宋王安石有诗云“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云浮……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南京,一座老城,有山有水,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早已令人心向往之。11月11日,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全体八年级学生来到南京,访中山陵,游明文化村,开展了生动有益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篇章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敬中山先生,仰万世英魂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于11月11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平行的时间里,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全体八年级学生驱车来到古都南京,踏访巍巍中山陵,拜谒孙中山先生,开展了极具意义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从文本到实践
  在七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同学们就学到过刘叙杰的《巍巍中山陵》,了解过中山陵园钟型的独特设计,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主体建筑以及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能“坐而谈”,更能“起而行”的革命理想和情怀。
  当真踏访中山陵园,尤其遇上如此合宜的天气,浅蓝天空,层林尽染,学生们徜徉在中山陵的绵延石梯上,走过碑坊,顺着墓道,跨过陵门,拾级而上,感慨良多。八(3)班白雨婷同学这样写道:“这古树盘延的大地下长眠着孙中山先生不朽的灵魂。此岸阳光斑驳,彼岸松涛阵阵,浩然的正气与大地共存。一路登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则往之,凭吊拜谒,敬中山先生,仰万世英魂。”
  在实地的探访中,同学们更真切地领悟到以孙中山为杰出代表的革命先驱者辛勤开创的业绩,将永远值得后来人铭记和怀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漫长而又前后相续的历史进程,更需要年轻一代的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和继承发扬下去。应时应景,恰到好处地将书本所学与实地实践有效结合起来。
  从古代到现代
  熟稔于明孝陵、明城墙等建筑遗存,明文化村的建筑亦采取了明代建筑风格,以石材、木头为主,豪放粗犷、古朴自然。明代历史的皇族争权风云变幻,留给后人所见即是这号称“天下第一碑”的巨石,那些恢宏的建筑、散落的牌坊石像中,隐藏的是对劳动人民的赞歌。
  学生们簇拥着赏读入门两侧八字墙上的内容,左侧为《洪武大石碑歌》,为清代诗人袁枚所作,右侧则为明朝胡鹰所著游阳山记,记录了永乐三年登上阳山高处,远望长江数百里隐隐而东,舟帆上下如豆的场景。古文学以致用,很是动人;沿古街而行,尽头是一座茶楼,茶楼近岸,则为一湖,湖阳一侧有一表演台,台两侧有环形水上柱桩若干。不少同学凭栏观看对面戏楼的舞狮表演,很是热闹。

篇章二:
  “碑如长剑惊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明代碑林寻古
  朱自清先生的《南京》一文中写道:“逛南京象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下午,全体八年级学生就乘车来到了阳山碑,过石碑,就到了明文化村。

   从古代到现代
  熟稔于明孝陵、明城墙等建筑遗存,明文化村的建筑亦采取了明代建筑风格,以石材、木头为主,豪放粗犷、古朴自然。明代历史的皇族争权风云变幻,留给后人所见即是这号称“天下第一碑”的巨石,那些恢宏的建筑、散落的牌坊石像中,隐藏的是对劳动人民的赞歌。
  学生们簇拥着赏读入门两侧八字墙上的内容,左侧为《洪武大石碑歌》,为清代诗人袁枚所作,右侧则为明朝胡鹰所著游阳山记,记录了永乐三年登上阳山高处,远望长江数百里隐隐而东,舟帆上下如豆的场景。古文学以致用,很是动人;沿古街而行,尽头是一座茶楼,茶楼近岸,则为一湖,湖阳一侧有一表演台,台两侧有环形水上柱桩若干。不少同学凭栏观看对面戏楼的舞狮表演,很是热闹。

  夕阳倾洒在肩头,在迷蒙的睡意中休息须臾,拉回飘远的思绪,回到现实,看见石碑依然安静地矗立在那里,更多的同学在现代化的舞台和商铺中穿行,又生出许多玩乐的生趣。学校是小家,外面的世界,就是大家。这次的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学习、休憩、涵养、收获!                       

(文/潘文超   图/卢凌、徐峥、高萍、曹永静、潘文超、沈茜)

相关链接:

{域名已经过期}/forum.php

{域名已经过期}/chazuo/13025686

{域名已经过期}/thread-11178041-1-1.html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罗汉路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