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过:“如果有天堂,它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说,“如果有天使,它应该是翻开的书本的模样。”
春天,孩子,书本,音乐。感谢他们的倾情演绎,芬芳了一个下午的时光。
可以确信的是,老师的一个行为能让学生往天堂或地狱的方向移动一步。
面对蓬勃生长的孩子,我们要做的只是疏松土壤,涵养水分。至少不要挡住阳光。
24中八(4)班人的脚步,有气力,有活力,它从未停过。他们曾推开虚掩着的舣舟亭之门,重温东坡先生古运河畔的流连,曾几次踏访红梅公园,聆听天宁、宝塔、读书声,领略从深秋到早春那一枝梅的风采。3月25日,一路书香,他们走进了新华书店,成群结伴,共同徜徉于书海。
书店内的空气夹杂着清淡的油墨香气,如同魔力一般,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魂勾住了。书架上整整齐齐放着的书,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题目封面引来我们一片惊叹。同学们各个眼中闪着亮光,迫不及待地直向它们冲去,没有一个不说着“好棒!”“琳琅满目!”
能够品味自己喜爱的书是最美好不过的了,没过多久,书架间三三两两地多了认真阅读的同学们。同学们纷纷找到位置,或站、或蹲、或坐,拿着自己喜欢的书,慢慢地翻开,静下心来,在耳边轻快的音乐和窗外的春光下细细地品读。不少女生选择了环境优美、舒适的青果书房,在小资的青果书房里,颇有一番读书的情调。每个人都能安静地专注于书籍,放慢呼吸,不打扰别人,也不扰乱自己。你可以看见,平时最欢乐,活动最积极的男生们,此时也坐成一排,让静心代替了活力,耐心阅读着这与众不同的课堂。这样的他们,你会由衷地喜欢,喜欢那种透着求知愿望的闪亮的眼神。
你听见他们“觅食”时的窃窃私语了吗?他们会因为遇上一本好书而小声惊呼,他们会因为一个奇特的书名而反复回味,他们会因为找着志趣相投的书友而谈天说地,他们会因读到精彩之处而会心一笑。席地而坐,耳边只传来翻书的声音,书中美丽的文字像是可爱的天使,把人所有对美与爱的向往与理解一并牵引出来。我们真的很喜欢这样的交流方式,与心灵的交流,与世界的触碰,也是给自己的放松与调整——书中,真的有一种魔力,让人忘记一切,而又寂静欢喜。
世界给我们的担子会越来越重,但我们的心却能在书籍中轻舞飞扬。时间就像同学们手中翻动的书页,充实而又快速,手中的书读完了,时间的书也翻过了。不少同学们将自己中意的书打包带走,不在乎价格的高低,只在意书中的黄金。在过去的一个半小时里,我们都有了与课堂上不同的感受,虽然书中的哲理各不相同,但至少我们在这两节课中,明白了静心是最适合阅读的,也会有一种超越书籍本身的意境。
空气里的油墨味儿依旧没有消散,而我们的灵魂却体验到了不一样境界。
附:班级学生阅读感悟:
车水马龙之外,繁华喧嚣一隅,巧遇一两本知心读物,将自己置身于乱世之外,岂不乐哉。
书是有灵性的,它知道谁值得读它,谁有资格读它,谁读得懂它。短短六十分钟,或许不够赏一部名家之作,却让得自己波澜的心沉淀下来,思索自己的去从。没有香茗作伴,没有仙云袅袅的悠闲意境,耳畔只有轻轻萦耳的乐曲声,配上柔和的光线,倒也不乏为一处读书佳境。
手中看的是卢梭的《忏悔录》,凡夫俗子的我自然无法理解作家的高雅情操与修养,更没有这样的觉悟去忏悔反省自己。这似乎有点荒废时间了。不过谁说读书一定要把书读得透透彻彻呢?
读书,读的是作家的心境。凝视一本书,能看见书中高尔基愤慨挥笔,不顾灯光昏暗提着剩墨不多的钢笔疾书的伏案身影,能睹见卢梭老年苍白的眉毛纠结在一起回忆思索着曾经现在以及不久之后的归宿,能听见鲁迅控诉社会用笔尖叩击出的愤怒的呐喊。得到一本好书,哪怕是捧着书静默一会儿,也能从书中得到许多。
读一本好书,就是打破时空的界限与作家老师对话,没有多余的理解,可以随意争论,意见不同时可以各抒己见,或是不告而别,甚至是另寻高明探讨真谛。
得书如此,吾复何求?有书可读是至乐,不禁为那些沉浸在题海中的同伴们默哀了。(闵轲)
本是一个宁静的地方,却被一声声饱含激动、愉悦的笑声给打扰了,躺在书架上书本再也按捺不住了,它们同样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地跳进孩子们的怀抱,原本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漠”,可是现在就像涌入一场大雨一般,变得湿润,变得人满为患,每一个水分子拥挤在一起,即使拥挤,也安安静静、不声不响地绕开扑面而来的人流,各自沉浸在广袤无垠的书海之中,丝毫没有在意到周围的一切,专注、投入。就像在海上修行的使者,任凭自己随波逐流,不在意自己漂泊得多远,不在意周围一跃而出的飞鱼,更不在意海上驶过的游轮,以及在游轮上大喊大叫的游客,只是一个人漂泊。只在意自己在海中学到了什么,只在意海中精彩缤纷的世界,只在意自己在海中的感受。
肆虐的暴雨也因为我们的忘乎自我而渐渐平息下来。变为平静的海面,托着我们遨游书海,不愿打扰我们,只是默默地看着,因为他们知道我们不需要他人的赞叹声,不需要他人的推销声,更不需要他人的嘈杂声。只需要一个宁静的世界。所以他们使我们沉浸在书海之中,利用书海,为我们阻挡一切波涛,只为让我们沉浸。(周靖苓)
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座村落中的一座。从小处着眼,作者刻画出一个个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衬托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反映人们的思想,给人以亲近,给人以启迪。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作者给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但是贫穷让他自卑。贫穷曾让许多有理想的人们意志消亡,可在逆境中我们没有理由去嘲笑自卑与懦弱,相反我们要用另外一种眼光去学会欣赏。那种战胜自我,重塑信心的渴望中所表现出自卑里的坚强精神。战胜困难,摆脱束缚,让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体会生活中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学会生活,懂得珍惜。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正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王子瑄)
我手中的书提到苏珊·桑塔格在演讲中说:“作家的首要任务不是发表意见,而是揭示真相......以及拒绝成为谎言与讹传的帮凶。文学史微妙与矛盾之所,而不是简单化的声音。作家的工作就是让我们看清世界的本相,充满着不同的诉求、不同的组成部分以及不同的经验。”读一本书,也许会得到知识的拓宽,思路更加清晰,思想的升华,有的人从书中的文字里获得了斗志与能量,使之积极并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实现了梦想。有的人从文字里横赞感受到了温暖,从而认识到自己从前消极的人生观是多么的错误。(徐浩源)
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的沉默不语的小精灵,安详地睡在书柜上,一个紧挨着一个,安静等待专属它的的苏醒开启。指尖顺着它们错落有致地拨去,“嗒嗒嗒”扥声音最后定格在一本书上。我被书名吸引:《如何人成为一个妖孽》。目录、序,开头短短的几行字就把我拉入了文字的海洋,嗅着淡淡的特有的墨香,抚摸着印在乳白或淡黄的纸上或凸起的舒适的黑色宋体字,徜徉于其中。
流淌的音乐。一瞬间,世界静止了。
书给人的感觉是相当奇妙的。“每一个事了吧唧的女的,都需要一个俗了吧唧的男闺蜜。”可惜我没有男闺蜜蓝颜一类的人,只能大概朦胧地思考这句话的含义。“人最难的就是认清自己。”全书大致的内容就是当今社会男女现象,成熟的文字,稍透着点儿风趣。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不太喜欢这本书。于是放回,抽出郭敬明的《怀石逾沙》。其实我已经买了并且看了几遍,但是可能是青春的文字明亮清新,但又带着点生涩,加上通俗易懂跟上潮流的词语事件,使三问体的文章不再枯燥乏味的缘故吧而太过喜欢,也就是所谓的百读不厌百看不厌。(董思茹)
阅读能带你走进山水之间。时间是有限的,但是心灵的空间是无限的。阅读,能让你的生命更充实,不仅能让你收获心灵的震撼,也能让你从精神层面收获了一份富足。我们能在阅读中升华自己的灵魂。“八百里分麾下炙”的豪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气势……会让我们感到心灵的踏实,感到生命的河流一下清了。静了,仿佛到了心灵更深的深处。(孙培伦)
我看了很多文章,其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有一篇名叫《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乔布斯》,这篇文章说的是:作者有一个妹妹和作者在美国,她的妹妹在上中学,经常逃课,成绩很差,上课不认真听还经常捣乱,然而她自己感觉还很不错,她的班主任受不了了,要求她退学,作者知道了,告诉她妹妹不是每个人都是乔布斯,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我们是平凡的人,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好好教导了妹妹一番,并且给老师送了一些小礼物希望再给她妹妹一次机会,她的妹妹听了姐姐的话,从此再也没有逃过课。是的,不是每个都是乔布斯,不是每个人都是韩寒。(马泽宇)
很久未读到一本想看的书了,在快速的浏览中,我看到:“华谊兄弟”想成为“迪士尼”,走的是“时代华纳”的道路。一个中国传统的人,俆永昌,生在了19世纪末,见证了中国的抗争,并且对每一位上司都很忠诚,而他的思想也逐渐被上层官员所重视,一步步成为国民党第三把手,最后败退台湾。一个有着自己行事准则的不算太邪恶的黑帮头目,人称“教父”的唐.科莱昂,被无情地背叛,最后儿子替他报仇的故事深入脑海。我以前把《教父》三部曲的电影看了一遍,但小说还是头一次看,挺震撼的。时间过得真快,一会儿功夫,三节课过去了,我读了一本杂志和一本书恋恋不舍的离开书店。(潘安)
一本在书架角落的书吸引了我的目光。慢慢翻开沉重的封皮,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幅幅战火纷飞的场面。在抗日战争史中,我看到了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常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们。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健儿到处逞英豪;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使骄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我还看到了19路军组织的“敢死队”出发前接受长官的指示。他们没有家庭吗?他们没有孩子吗?他们不怕死吗?他们是傻了吗,不像那些企鹅一样躲在安全的后方,而是像一株株挺拔的白杨树一样,保卫我们的家园,不,不是,他们是真真正正的中国人。(朱森宇)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