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9日殷涛副校长为二十四中七(4)班全体同学上了一堂别出心裁的语文课。户外语文课对于七(4)班的孩子而言已经不再陌生,继东坡公园写作课之后,殷校长这次又将课堂延伸至临近学校的红梅公园,这是冬天里给孩子们最暖心的礼物。他们迎着朝阳,在天宁宝塔下吟诵经典,在大自然中品味经典。冬日清晨的红梅公园不再是老年人的健身场所,此刻更多了一抹蓬勃的朝气,引起围观。你瞧!过往的人们好奇地驻足聆听。你看!就连公园里的流浪猫也凑热闹来了。殷校长妙语连珠,富有激情;同学们兴致高昂,书声朗朗。天宁古寺下闪耀着师生之间碰撞的智慧火花,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同学们通过此次活动也受益匪浅,结束之后很多人纷纷在班级博客中发表感言。(文、图/潘甦娜)
让语文课“接接地气”
每次进公园,绿树下、草地边,闻鸡起舞的都是老人,精神矍铄,意气风发,大有“霜叶红于二月花”之势。我们的孩子在哪里呢?平时是在教室里,周末多在被窝里、辅导班里和电脑前。当我们喋喋不休地强调知识和技巧时,忘记了大自然是万物之师,当我们肢解一篇篇灵性生动的美文时,忘记了窗外就是浑然天成的经典之作。当我们汲汲于蜗角虚名或执着于一孔之见,忘记了大自然这位母亲无时不在的慈爱目光……带着书本到田野里、到自然中,以一种更优雅的姿态与知识相遇,如盐融于水,如春雨润禾苗。
曾带着孩子们到红梅园赏梅,到舣舟亭踏秋,在走廊里晒太阳,一行脚印,一串笑语,一份成长。古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但在快餐文化熏染下的“00后”却难以理解,不能体悟,视作畏途。诵读能够发挥其富有音乐性的特点,或如和风丽日,行板如歌,或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或乱石穿空,抑扬顿挫,如歌如咏。鲁迅回忆沉醉于诵读的先生“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虽值冬季,红梅园巨木参天,绿影披拂,青葱少年们放声齐诵,金声玉振,响遏行云,比起千年前孔夫子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别有一番滋味。道法自然,教育灵感如活泼泼的泉水,讲到“以虫治虫”,恰好一只流浪小猫跑来,撒娇卖萌,如助领悟“猫鼠之戏”;讲到如何解决“梵天寺木塔”的晃动问题,信手一指,天宁宝塔应声前来报到。学生们笑意盈盈,会然于心,这样学来,不累,不烦,多情,多趣,不知不觉中接通了华夏文明血脉的源头。
——殷涛
学的时候我们碰到了一个困难,什么叫“六幕相联如胠箧”?殷老师回过身子一指天宁宝塔,“就是说木塔六个面相连接在一起,就如同打开的箱子,看天宁宝塔,就是这样。”这样一来就好理解多了,六幕相联如胠箧,天宁宝塔就差不多。
——李宛泽
走进大自然学语文我觉得理解领悟得快,还能学到课文以外的拓展知识。我喜欢这样的课堂。
——金华玉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要说,这一股气可比什么益达炫迈清新,比上课铃醒脑。每个同学好像都没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安详地打呼噜,反而读书声愈是震天响。
若是天天在公园里上一节课,人人都是学霸。
——朱子樱
我们先是齐声朗读,然后互相问问题,有殷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商讨解决,问题解决完后,男女生之间有互相挑选一人进行审核,章逸和陆晏表现得都不错。接下来,大家又重新高声朗读了一遍,将课堂推至高潮。
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我很喜欢和享受!
——邓百初
那日正值秋日,秋叶落在地上,反射着天光。突然,草丛中突然窜出一只灰背小猫,无声无息的在我们之间穿来穿去,踏在叶子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殷老师的目光也注视着小猫,露出慈爱的目光,笑道:“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啊。”小猫似乎受到惊吓,逃了出去。倒不是小猫可爱,我觉得,这就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一种相依相偎。
——闵轲
在明媚的阳光下,我们站在花草树木之间,闻着自然的气息,聆听着风吹树叶的窸窣声,吟诵着古文,吸收着知识,品味着语文的快乐,实在是别有一番情趣。殷老师强劲有力声音领着我们走入了课文的深处。这怎会仅仅是一堂普通的语文课呢?
——陆欣昀
我们抑扬顿挫地朗读着,仿佛回到了古代,像古人一样身处大自然,吟诵着,思索着,声音回荡在树林中,也停留在了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里。
——王歆竹
相关链接: http://{域名已经过期}/chazuo/10934538 http://{域名已经过期}/thread-9653713-1-1.html http://{域名已经过期}/read-htm-tid-881777-ds-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