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年的教师生涯真真切切地感觉到时代的变化,家长的变化和孩子的变化。要适应当今的教育,首先必须研究当今的家长和孩子。因为离开家庭教育的教育是无效的,更是苍白无力的!
总听见一些家长埋怨孩子动作慢(是事实),但从没见家长自己反思造成孩子动作慢的根源。其实造成当今孩子动作慢的原因有很多,责任在于家长。当孩子读小学时,由于小学期间家庭作业少,家长见孩子早早完成作业,无所事事或看电视或打电脑,家长心理极不平衡,他们会千方百计增加孩子额外的负担。由于当时孩子年龄小,惧怕父母(尤其是母亲),孩子会被动服从。久而久之,他们会想办法进行无声地抵抗。他们最大的抵抗就是消极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放慢速度,以免早完成又无辜多增加负担),因此本30分钟的家庭作业变成了2个小时,拖到晚上10点,家长就不会额外布置任务,孩子最后用“智慧”战胜了父母,父母付出的代价是培养了孩子拖拉作风!
造成孩子动作慢的另一原因,可能是负责带孩子的老人。他们退休在家,比较空闲,拥有大量的时间,孩子们吃饭、做事都慢慢耗着,孩子进幼儿园时,他们为孩子包办一切,例如为孩子整理学习用品,甚至帮穿衣、穿鞋等。孩子们由于缺失动手机会,当一切事由孩子自己承担时,这些长期娇生惯养的孩子就失去自理、规划能力,显得紊乱不堪,束手无策。
如今的孩子另一明显的特点之一:话多。他们长期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抚养下,话多是耳濡目染的结果。老人们长期在家,无人交流,有个孙辈相伴,老人如获至宝。“话多、啰嗦”是老人的特点,如今与孙辈们在一起,他们生怕冷落了孩子,孩子们在老人们长期的唠叨下,就养成了“话多”的习惯。
孩子们的“多动症”、“浮躁”也是家长们、老师们较头痛的问题。孩子们的这种性格又是什么造成的呢?
孩子们幼小时,大人们会不断打断孩子们沉静的心。例如孩子在看电视或看书时,赶巧碰上吃饭的时间,大人们会毫不犹豫打断孩子们正在进行的事情,喊孩子吃饭。又如孩子们一睁开眼,老人们就会在孩子耳边开始一天的唠叨,不会给孩子自己的空间思考些什么,孩子的身旁永远有人陪伴、唠叨。有些大家庭本身人员复杂,从小孩子就在家庭矛盾不断的环境中生活,这样的环境怎能使孩子平静而不浮躁呢?有些家庭亲戚不断,长期以来孩子的“静心”就得不到培养。有些家长可能属于有些小权小势,一有机会就带着自己的孩子出席各种场合,孩子们的心就难以“静”。如今家长们的工作压力也很大,严重缺少耐心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考试进步了,成绩优秀了,就会用金钱简单地奖励这奖励那,一旦发现孩子落后了,成绩差了,家长们就缺乏内心,一顿臭骂或不理不睬或索性完全放弃。他们的行为完全不顾孩子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他们绝不会耐心询问缘由或分析这阶段孩子的变化。我几乎看不到考完后家长们和孩子一起到班主任或任课老师那一起探讨孩子的进步或退步的现象,他们最关心的是分数,而不是分数背后最重要的过程。因此家长们如此浮躁,他们怎能使家庭“平静”呢?
记得我曾家访过2011届的一个学生家庭,一到孩子家里,我就发现了本来很优秀的孩子进入初中成绩上不上的问题。当时家访时,我并没有指出问题的所在,因为不是所有的家长、孩子喜欢听批评话,我看在眼里,话放在心里,恰巧临近月考,我预言“某某同学本次考试会有大的波动”。小学一向优秀的该孩子,听了我的话,不屑一顾,结果她考下来的结果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差。此时家长着急了,带着孩子跑到我家中(家长是通过公安局打听的地址),见家长、孩子着急的心情,我也直言不讳地说出影响孩子成绩三大原因:一、孩子太骄傲了,听不进“逆言”、看不见别的优秀同学的长处。二、家里的客人太多,影响孩子“静心”的思维。三、家中养的宠物需送人,它是影响孩子学习最大的“祸害”。由于当时才七年级,孩子的习惯还没完全成形,改正恶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是能“亡羊补牢”的。经过我的指点,家庭的配合,这孩子的成绩迅速提升,最后统招进入省常中,她父母至今还感谢我的“发现”,如今这孩子的学习习惯非常好,相信这好习惯会成就孩子的一生。
孩子们的盲目“自信”或“自卑”是如今孩子的普遍现象。这与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有关。如今不分青红皂白的“赏识”教育影响孩子的性格,哪怕这孩子的成绩是班里倒数几名,老师、家长还会对他或她说:孩子,你是最棒的!对孩子的成绩没有分析、没有要求、没有计划,简单地一句“你是最棒的”,在我看来,这是成年人对幼小的孩子欺骗,长此以往,这样的教育能让孩子进步吗?
另一种教育是一味地责怪。例如本次考试,有些家长与我电话联系:“孩子退步了!被我一顿批评。”他还有依据地说:“上次她英语考88分(低班平均),这次考试只有85分(高班平均),少了三分。”我对这类家长的“无知”感到可怜,更为孩子有这样不懂教育的家长的家长气愤”,他只看分数,不看试卷的难易程度,孩子明明进步了,不但没得到赞赏,反而被“批评”,孩子的进步就这样被打击,这样的家长能教育好孩子吗?孩子会有自信吗?会心服家长吗?
教育是一门谁都懂又是一门谁都不懂的学问,因为教育的对象是充满个性的人。世上没有相同的人,因此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教育。“因人施教”迫在眉睫,一味地“赏识”、“批评”终将使教育走向误区。每一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育人,为了我们的孩子,让我们做智慧型的“教育者”!(文/秦红)
孩子“病因”联想
发布时间:2012-10-1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二十四中宣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