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话语权
常州初中课堂引入“后茶馆式教学”
上世纪8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校长提出了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提倡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像茶馆那样,随便交谈议论。“后茶馆式教学”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它研究一种新的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颠覆过去课堂教学按次序、等比计划定时间讲解的方式,而由学生自己阅读概念性、认识性的内容,教师仅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课堂教学精致化。
仰望上海,常州几所初中的课堂也悄悄引入了这种“后茶馆式教学”,并参考多种教学模式,创出了符合自身实际需求的课堂模式。“后茶馆式教学”下课堂到底是什么模样,本报记者上周进入市24中与市北实验两所初中校随堂听了三节课。
能让学生讲的,老师尽量不讲
学生:希望增加更多的辩论和实验
时间:上周四上午
地点:市24中
市24中引入上海教育“后茶馆式教学”理念,始自去年开学,校长带着学校骨干老师一起来到上海静安教院附校,蹲点交流学习,回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以吸收,目前数学与物理课堂率先发生改变——
验证试验你来做,你有几种方法?
“小桌、砝码、海绵、装有沙子的容器、盛有水的水瓶……用这几样物品,如何来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下面同桌讨论,然后说出你们的方法。”这是上周四24中八年级的一堂物理课,引入压强概念的新课,接下来,演示验证实验,朱玉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学生。
热闹的讨论进行了五六分钟,接下来是学生们的主场——两个女生站到讲台上,演示了她们的实验:把小桌子放到装有沙子的容器里,桌腿没入沙子,把桌子反过来,用桌面接触沙子,几乎没有下沉,“这说明受力面积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小”。对这一结论,另一组的男生却用完全不同的器材给出了另一种验证方法——用矿泉水瓶,正着放和倒着放在海绵上,得到不同的效果。
还不够,台下还有几组同学跃跃欲试……
“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我意料之外”
同样是一堂让学生动手的课,王一新老师在七年级数学活动课上,除了让大家用拼图来理解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还让学生自由分组,一个问题下来,组内三五个同学先讨论,互助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后,再由一位代表上台为全班同学讲解思路。
“能让学生说的我就尽量不讲,”王老师课后解释说,“老师讲的,学生可能只是一知半解,学生自己讲,容易暴露问题,即便他都会了,讲过一遍,记得更牢固。”王老师说,虽然一开始他曾有过顾虑,老师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他们能学得好吗?“结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我的意料之外。”
让王老师感到惊喜的是,学生们不仅对这样的课堂模式很感兴趣,表达能力也提高了,思维变得更活跃。学生王偲竹还提出:“我们希望在数学课上能穿插更多的实验性的内容,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譬如:辩论、集体研究等等。多增加一点数学历史的介绍,让我们能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在作业中设置一些有趣的数学题目,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和研究。”孩子们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
应付这样的课堂,老师要更强大
完成课堂模式的转变,除了要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信任,对老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讲得少,可发挥的空间小了,如何精讲,如何应对学生随机生成的各种问题,如何全面掌握学生的学情?王老师坦言,这对他和一起参与变革的老师们来说,确实是个挑战。
“上海的教材就是专门为这种上课模式而制定的,结构清晰,题型很全,甚至做题的格式都列了出来,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课本自学,而我们苏教版的教材目前还不适宜完全让学生自学,考试难度也更大,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协助。因此,这种模式更依赖于老师的专业素养:需要老师在专业上精通,在备课上花更多的时间,才能解决孩子们课堂上生成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