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下午,24中新大楼里的物理探究室里,好不热闹,一群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动手又动脑,开始了一趟奇妙的科学之旅。“奇妙做中学”是24中科技节的系列活动之一,学校请来的《科学大众》杂志社编辑部的专家曹伟老师,专门为我们这些小科学迷准备了精彩的科学探究实验。
在我们来之前,曹老师就已经为我们做好了实验的准备,每个桌子上就已经摆放上了9根钉子。这普普通通的钉子能做什么实验?带着疑惑和好奇,我们进入了曹老师的课堂。
老师以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来开始这节课。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凭借研发出石墨烯而获得的。石墨烯目前是世上最薄却也是最坚硬的纳米材料,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它在室温下传递电子的速度比已知导体都快。石墨烯特性是:电子运输、导电性、机械特性、电子的相互作用。
接下来,就是最激动人心的实验环节了。曹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用9根钉子最多能摆出几个三角形?一时间,仿佛一滴水洒进了滚烫的油锅里,教室里立刻炸成一片。议论纷纷。
4个?
7个?
9个?
……
老师要求我们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我们绞尽脑汁,竭力想摆出最多的等边三角形。“停!”老师一声令下,“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有的小组报4个,有的报7个,而我校OM 队员报出了令人惊异的12个。可能吗?在大家的相互启发下,我们推测出摆12个三角形的原理。不过班级里,有同学提出了质疑:“果真如此吗?”曹老师让他可以在课后继续进行实践,之后再与他交流看法。
接下来的硬币腾空在纸上的实验也是激动人心。由于同学在课上积极踊跃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智慧的碰撞中,硬币腾空的原理逐渐浮出了水面。
最后一个实验是用1根钉子支撑起8根钉子,就在我们冥思苦想,一筹莫展时,我校OM队员一组传来了好消息,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任务。看到他们摆出的装置,我被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深深地折服了,突破常规、走出思维定势,才能有新发明、新创造啊!
在这堂课中,我们与众多同学一起探讨了物理知识,不仅明白了什么是石墨烯,也自己亲自动手完成了许多实验;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在这堂课中,3次成功的实验主要是靠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来完成的,由此可见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其次,这3个实验每个实验都是经过了很多次的失败后才获得成功的,让我们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的道理;最后,成功是离不开团队的力量的,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时,都要团结一致。(文/七(9)班 仇苏洋 七(1)班 王偲竹 指导老师:沈亚琴)
链接:
http://{域名已经过期}/read-htm-tid-590834-ds-1.html
http://{域名已经过期}/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186364&ex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