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校园速递>>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让梦想和创意一起飞——24中小记者采访校“OM傲龙队”队员小记
发布时间:2012-03-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二十四中宣

小记者现场提问

小记者认真记录精彩发言

“傲龙队员”默契配合,侃侃而谈

指导老师为小记者做介绍

  3月2日,在上海举行的第25届中国上海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中,我校“OM傲龙队”队员齐心协力,在参赛的26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这是我校首次组队参加该项比赛,取得的成绩着实令人振奋。3月12日,我校OM队员和三位辅导老师接受了我校小记者的专访,为我们揭开了许多比赛背后感人的花絮,也让我们感受到了OM无穷的魅力。

OM——英雄的头脑

  在采访中, OM傲龙队总教练杨小春老师为我们介绍了OM比赛的相关知识。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的英语原意为 Odysseyof the Mind(缩写为OM)。它的创始人是美国的米克卢斯(Micklus)博士。“OM”即为英雄的头脑的意思,象征着这个比赛对智慧的挑战是很高的。“OM ”比赛分为长期题,风格表演和即兴题三块。长期题是在赛前六个月,也就是去年的9月份公布的五道题。比赛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个年龄组,长期题题目相同。我们学校选择了“可选择的结构”这一项目,长期题占总分的150分。风格表演则是用表演的形式来表示一个函数。要求要用演示函数的装置串在故事中展示出来,占总分的100分。即兴题是等到比赛进行时才公布的题目,占总分的100分。我校傲龙队总分为第六名,因此获得了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

准备:智慧的挑战、耐力的比拼

  在采访中,我们得知我们学校是一直到12月10日才准备参加“om”大赛的,1月12日上午期末考试一结束便开始了紧张的训练,这到3月2日赴上海参加比赛只有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在这两个月里,傲龙队的队员们几乎每一天都要训练,即使寒假里也不例外,每天都很早到学校,很晚才离开,特别是到了赛前最后的半个月,几个练习承重的男生甚至每天都要训练到晚上十点半,甚至有好几次回家都被保安拦住,拿着警棍问他们是干什么的。
  在训练过程中,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也始终伴随。八(2)班的史莫及告诉我们:“开始动作不熟练,杠铃老是压到自己的手指头。”OM队的几乎所有队员都受过伤。其中,队长池董“自残”,美工刀在手上划出一条口子,缝了九针。
  由于条件有限,队员们还曾跟在杨老师的电动车后一路小跑,去解放路小学借杠铃练习承重,当了一把长跑运动员。而承重训练,对队员们体能要求也很高,所以队员们在空余时间就打篮球,既是一种休闲方式,也是一种训练体能的方式。
  相比于体力上的支出,脑力上的考验就更折磨人了。比如说风格表演,从剧本到道具、场景布置、音乐,都要自己动脑、动手创作,用朝思暮想、寝食难安来形容队员们创作阶段的纠结,丝毫不夸张。一个看似简单的蛋壳道具,为了达到表演所需的效果,设计方案改了不下5次。单是一个龙头造型,队员们一刀一刀地在泡沫上刻了半天……想起来很简单的事,做起来却完全是两码事,大家深深地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比赛:团队战、心理战、智慧战

  初生牛犊不怕虎,首次参加OM比赛的队员们面临强劲的对手,虽然难免紧张,但依然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现场应变能力,充分发挥出了自己的实力。郭文玉老师告诉我们,在风格表演比赛时,她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一个队员由于紧张忘做了一个关键动作,而根据比赛的规则,教练又不能提醒,幸亏另一名队员及时应变,不露声色地补上了这一环节,且没有露出任何破绽,使得表演成功完成,并且获得了全场最高分。
  而即兴题对队员们应变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采访现场,队员们进行了一个即兴题比赛的现场模拟。顾治君老师随机提了一个问题,“什么伤害了什么,造句!”只有短短的几秒时间,一句句令人爆笑的句子就从队员们嘴中蹦了出来。“妈妈的唠叨伤害了我的听力!”“蝴蝶伤害了花。”“股票的下跌伤害了亿万股民的心!”“你把我说的说掉了!你伤害了我!”“我实在没什么好说,伤害了在座的各位小记者们!”哈哈,这样也行!……“火车”一直不停地“开下去”没有停顿过,天哪,反应这么快,队员们的睿智和幽默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收获:艺术加科学,生活更美好

  谈到参加本次比赛的收获,八(7)班王梓安告诉我们,“让我重新定义了师生关系,原来觉得高高在上的老师,其实也是我们的朋友、队友、伙伴,在队里没有绝对的权威,大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是争辩!”“通过准备这次比赛,我发现了自己更多的优点。”七(8)班的殷子烨说。杨小春老师也认为,OM比赛是多元能力的展示,只有团队中的每个成员把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出来,这个团队才会有战斗力,而在一个团队中,每个参与者也能从他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七(9)班的池董觉得最大的收获是思维能力的提高。 “平时课堂上,我们是聚合思维,不同的解题方法为了得到一个相同的答案,而OM奥林匹克智力竞赛上是发散思维,由一个答案,推出不同的解题方法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郭文玉老师则是用一句话概括了OM的魅力,“艺术加科学,生活更美好。”
  在采访的最后,杨老师还向全校同学发出了动员令。“OM是个大舞台,任何人都有用武之地, 就怕你不来。”有志于成为光荣的OM队员的同学们,快来这里释放你的激情吧,相信OM一定会让梦想和创意一起飞翔!(小记者/七(1)班 董苏恬、王偲竹 七(2)班杨江涵 七(6)班邓寅皓、钱婧祎 七(7)班李一帆、莫凡仪 七(9)班仇苏洋 七(1)班、八(3)班顾心眸、沈晓玉 指导老师/沈亚琴 图/朱雪芳)

链接:

http://{域名已经过期}/read-htm-tid-9420487.html

http://{域名已经过期}/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124593&extra=

http://{域名已经过期}/read-htm-tid-566381-ds-1.html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罗汉路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