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校园速递>>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流淌在竹子上的文化——“寻访常州传统文化,感受家乡之美”系列报道一
发布时间:2012-02-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二十四中宣

  常州,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也是一个氤氲着浓厚文化气息的城市,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传统文化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寒假里,24中小记者们进行了一次寻根之旅,通过参观、采访、调查、亲身体验等形式,和常州的地名、传统风俗和手工艺等进行了亲密接触。通过这次寻访,同学们不仅对传统文化有更多了解,也收获了一份独特的人生感悟。

探访民俗——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是我们常州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品。前几天,我与朋友寻访了常州艺博园,在艺博园中从事留青竹刻工作的谭叔叔为我们上了关于留青竹刻的生动一课。
  谭叔叔从留青竹刻的历史讲到他的梦想,又向我们展示了很多大师的作品。高手就是高手,作品中,雾一样的刀工刻成的云,在不到一毫米的地方刻出无数的层次,真是太棒了。无论是字、山、树、水还是人、动物,都栩栩如生,字,笔意尚存,就像书法家一气呵成的作品;山,层层叠叠,就像郦道元描绘的三峡美景;树,苍荣茂盛,就像深山中生长的松竹柏林;水,飞泻奔腾,就像黄果树瀑布的壮丽恢宏;人和动物,栩栩如生,就像现实中的人兽一般表情依稀可见。无论是怎样的美景都那么自然,那么完美。

文化和艺术

  竹刻,很普遍,在安徽的西递宏村,就有不少民间艺人,守着一张小桌子,就能刻出一张张美女图、一幅幅字画,还有小桥流水、老房子,意韵还不错。但对于已经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留青竹刻,我还是一无所知。
  竹刻是一门艺术,但留青竹刻却是一种文化,要在竹子表面极薄的一层青皮上进行雕刻,还要表现出层次明暗浓淡,显示较强的立体感。我们要把它传承下去,让它也被普通百姓接受重视,也许应该成为有的大学的一门课程,这样,这件珍贵的“文物”也许不会失传。我们也有责任让它更加辉煌。
  也许学这门艺术,要很长时间,很多精力,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所以,学习的人少之又少,但我们要让人们知道,学习这门艺术,就是在传承一种文化,想想古人还是伟大的,他们非凡的毅力,造就了人类历史上太多的文化辉煌了。留青竹刻就是其中的一个。也许,我们也应该学学古人,用我们的恒心的耐心重新恢复留青竹刻的辉煌。

汗水和梦想

  留青竹刻没有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无数汗水的付出,是成不了大师的。就拿竹子来说,留青竹刻它对材料要求很高,最好是取三至五年的腊月毛竹进行刀刻。新选来的毛竹必需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才可以书画动刀,以防虫蛀,便于珍藏。谭叔叔第一次去砍竹子的时候,就翻过了N个山头,累得半死,还要花一两个小时爬上山顶,而且从山顶上搬下没有磨损的竹子,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你要学留青竹刻,还要先学习国画,留青竹刻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那些写意的或工笔的山水、花鸟才能在竹子上有好的效果。我记得上次去宏村旅游时,爸爸的同学亲自在竹筒上刻了两个字,说是不容易。而留青竹刻只能在竹子一层薄薄的皮上作画,是何等艰难,能掌握层次,刻画出一幅精美绝伦的画,就是难上加难了。
  其实,我们必须知道,梦想和现实间的桥叫——汗水。

思考和回味

  一块竹子,上面凝聚了多少心血;一块竹子,它传承了中国艺术与文明;一块竹子,在能工巧匠的手中,变成了留青竹刻,变成了传世珍品。
  中国的民俗何等的多,但未来,又会保存多少呢?我们青少年应当主动地将这些传承下去,才能使很多艺术发扬光大。(文/
七(10)班 陈萧宇  指导老师/恽冬梅)

链接:

http://{域名已经过期}/read-htm-tid-553585-ds-1.html

http://{域名已经过期}/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065680&extra=

http://{域名已经过期}/read-htm-tid-9351332.html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罗汉路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