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过后,终于盼来了科技节。一到下课,班级里就充斥着旋转魔方的塑料声,解九连环的碰撞声,谈论水火箭、节能舞台、时尚骑士等比赛项目的讨论声等等,大家都是热情高涨。
我和另外几名同学负责水火箭的项目。每天一到自习课就拎了两个塑料瓶、打气筒、气门芯和瓶塞向外跑。我们用一次性桌布制成了一个八边形的降落伞,搭了简易发射台,乐此不疲地实验着。大家对即将到来的比赛都充满了信心。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预赛那天我们失误了。由于降落伞的线缠在了一起影响了发射,我们创下了最低成绩——两秒多,大家都非常沮丧。我们找到了杨老师,希望可以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可是成败只是一瞬间,既然参加比赛就要遵守比赛规则,我们交涉了很多次,最终还是失败了。
或许杨老师被我们的执着打动了,他在我们的软磨硬缠之下给了我们一个新的项目——科技短剧,大家又都激动了起来。科技短剧就是一段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强的表演。刚接到任务时,大家虽然激动,但都一筹莫展,不知该从何下手。在杨老师的建议下,我们先去请教了化学老师,初步了解了通过化学反应可以产生的变化效果,如:无色的水倒入杯中变红;手帕在火中烧不坏;原先有颜色的水过滤后变得清澈透明等。为了让实验更加完善,有表演性,第二天下午,我来到了学校图书馆借阅有关科学小实验的书。平日里因为嫌麻烦,很少来图书馆,逛了一圈发现好书还真不少,仅是符合我要求的书就有几十本。我穿梭在一排排的书架中,眼花缭乱,踌躇了许久才选定了8本。
借了书之后,大家一人一本分了看,将其中一些好的实验挑选了出来。有自制的警报器,不会被风吹走的气球,隐形文字等等。为了使实验与实验之间更加连贯,我们决定要安排一些情节。大家各抒己见,将最近发生的玉树地震、西南旱灾等联系了起来。最终,我的方案“破译2012”被大家共同认可。主要讲了黑白两道为了争夺神秘纸条发生了枪战,科学家们用无色溶液成功破译了纸条内容,发现2012地球的毁灭是由火山爆发引起的,于是利用火山模型来模拟当时的情况,呼吁大家做到节能、低碳、环保。
制定完主题之后,我们先在周末到了路桥市场选购水枪,之后抓紧时间进行实验。在实验室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发现一种淡黄色液体遇上另一种无色液体在一定的浓度下可以模拟出血的效果,于是我们将无色液体涂抹在服装上,将淡黄色液体装在水枪中,等衣服干了以后用水扫射在服装上,如同中弹流血一般。之后我们又尝试了隐形字和火山爆发的实验,效果都非常的明显,出乎我们的意料。
离正式表演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大家都抓紧每一分钟排练、背台词。预演那一天,我们的表演已经有了大概的眉目,实验也都很顺利,但是表演情节还有些乱,让看我们表演的老师摸不着头脑。为了防止观众看不出来我们究竟在演什么,老师要求全剧编写旁白。接到这个指令之后,我决定退出表演,负责幕后音。当天晚上,我仔细地斟酌了文本,写了一篇800字左右的旁白,结合了大家的意见,将细节一一补全。
其实,这个节目还在实验阶段,但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大家匆匆对了几遍旁白,抓紧时间又排演了一遍,之后就急忙准备演出道具了。有的人拿着买来的水枪灌药水;有的人忙着给服装涂上药水并晾干;有的人在白纸板上用无色液体预先写好字,有的人在平板上堆积小火山……一切都准备好之后,我让大家在学校小花园里集合,把每个人的注意事项又说了一遍。刚讲到一半,老师气喘吁吁地跑来,催促我们快点上台表演,于是我忐忑不安地来到了台边,颤抖着手拿起了话筒。
我定了一定神,读起了旁白。台下,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我边读边听到台下传来的笑声和掌声,心里舒了一口气。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比起平日里的练习,表演转瞬即逝,大家相视而笑,为演出的成功而欢呼喝彩。
这次表演,老师特地给我们颁发了奖状,并且称赞我们演得不错。但我知道,这次表演还有很多不妥之处,例如声音太小听不清,动作太快,现象不明显等。我们都相信,有了这次经验,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
这次科技节包含着我们艰辛、努力、快乐与成功,它将永远被珍藏在我记忆的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