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州网讯 21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启亮教授应邀来到常州24中,就《教师道德发展境界》作学术报告会。该报告会是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校庆系列活动之一。2个多小时的报告中,杨启亮不时语出惊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现在中国很多学生连基本的劳动能力都没有,但在国外,城市里的学校有车间,乡村学校有农场,孩子必须学会干活。这样的教育才叫素质教育,学生才能全面发展。”杨教授说,“我认为中国10多年来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但至今还停留在过分关注成绩的时代,素质教育没有教出真正的素质。”
中国教育培养不出大师,是因为缺乏平常心
最近,季羡林、钱学森等几位大师级人物的相继去世让不少人反思:为什么现在的中国教育再也培养不出大师了?杨启亮教授对此给出了他的看法:“问这个问题的行为本身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因为所有的大师都忌讳被称为大师,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学术研究,从来不会惦记着大师的虚名。但偏偏我们的教育是那么的功利,缺乏平常心。为了不让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现在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中学大学化,尤其是现在的中学最喜欢自作多情地向大学输送半成品,却不知道这是在揠苗助长,违反了自然规律。”
“很多家长甚至不知道‘起跑线’在哪里就帮孩子‘抢跑’、‘助跑’,你能说那些‘抢跑’了的孩子就是天才,没有条件‘抢跑’的将来就没出息?老师也在一味地教孩子‘追求卓越’、‘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相信自己将来可以当总统’,为孩子设计未来。这都是欺骗孩子,是不负责任的。”
“有教无类”,培养知天下的人
那么,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杨教授向大家展示了中国两位伟大的教育家的理念:“一位是孔子。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而孔子说‘有教无类’,要把天下人都培养成英才,这需要多宽大的胸怀啊。另一位是陶行知先生,他曾在南京郊区办乡村学校,推行平民教育,立志培养淡泊名利而知天下的人,而不是有‘一朝成名天下知’思想的人。成功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有做人的尊严,做一个平民,而不是人下人,更不是人上人。”
“教育应该是公平的。这种教育的均衡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公平,而且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让他们内心体验到公平。教师应该以博大、宽厚、爱满天下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杨启亮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