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校园速递>>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忠言何必逆耳
发布时间:2007-06-2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李 阳

古语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言。这句话常被人们用来说明对入劝谏、教育的忠言逆耳",却于行有益的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我认为对学生进行教育也要更新观念,忠言不必都要逆耳,顺耳的效果甚至要比逆耳的效果更好。
    
学生犯错,是教师最头疼而又无法避免的问题之一。处理方式的不同,其结果也常常大相径庭。常见下课后,老师将犯错学生叫来,或劈头盖脸地大骂一顿,或苦口婆心吐沫星子直飞地将大道理一一列出。恨铁不成钢,唉!"其痛心疾首状令人顿生感动,其言之凿凿,可谓句句诤言。尽管如此,效果还是不理想,真是可怜天下教师心矣!"何以至此?我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我们长期以来被师道尊严唯师唯尊"的思想禁锢着,在学生面前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一种至高无上的姿态,无法放下尊长的架子与学生民主、平等、心平气和地讨论、谈心。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是一言堂的灌注,表现在对学生的管理教育上,则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我说的是对的,而且又是为了你好,因而不管我怎么说,你都得听。久而久之,教师在一种养尊处优的境界中,与学生的谈话,变得那样动辄颐指气使,语气不容置疑。说白了是漠视学生作为一个教育主体的客观存在,视若一种容器,一种无血无肉无感情的产品。
    
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即使你说的句句真理,也必须让学生痛快接受,实现知、情、意、行的内化过程。俗语:一句话使入跳起来,一句话也可进入笑起来。"也说明了这一道理。事实上,绝大多数时候,即使我们已经对事情调查得水落石出,学生来到教师面前也未必会痛快承认错误。非但如此,有时还会装出一副视死如归的气概,昂首挺胸地走来。因为自尊心迫使他在老师和其他学生面前不失英雄风度。此时,正值师生剑拔弩张之际,倘若教师置学生心理于不顾,只图自己将一时不满统统发泄,无异于点燃了导火线,冲突在所难免。而一旦发生这种不愉快,教师的威信自然降低,学生的逆反心理,更是难以扭转,教育只能以失败告终。如果换一种方式,在学生犯错后,先以顺耳良言降其火,攻其心,定会收到以柔克刚之效。如,与学生谈话时,不急于切入正题,避开锋芒,稍作冷处理,王顾左右而言他",避重就轻地谈谈其他话题,家庭、生活、学习等等方面。原则上不在言语方面把双方推到矛盾的焦点上,意见一旦相左,便很难拉到一块儿来。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说,而本意也确实否定的话,他所表现的决不是简单的一个四划的汉字。他的整个组织——内分泌、神经、肌肉一一全部凝聚成一种抗拒的状态,通常可以看出身体产生一种收缩,或准备收缩的状态。总之,整个神经和肌肉系统形成了一种抗拒接受的状态。反过来说,当一个人说"时,就没有这种收缩现象产生,身体组织就呈现前进、接受和开放的态度。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师生双方都应力避这一个字,而应先找到契入口,才可以打开僵局,顺利进入下一个说服过程。一个打架的学生,刚走进老师办公室时,心想老师一定会握紧双拳等着我,他的双拳会握得更紧。如果你出乎意料地先与他讨论家庭生活时,他会下意识地顺着你的问话回答,当你表现出对他的学习关心时,他会态度坦诚地谈自己。而此时,态度软化了的他,我想一定会更痛快地接受教育的。学生在你面前真诚地说是的,是的时,再引导他逐步接受你的要求,还有什么不能成功的昵?荀子说,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多言),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盲目)。因而,在与学生谈话时,你是选择导火线式的语言,还是灭火器式的语言,其道理自不必说。
    
人的本性告诉我们,没有谁喜欢被强迫或遵照命令行事。这一点现在已逐步被许多人所接受。最明显的标志,莫过于城市公用事业单位在用语上的改进,过去常见的那些禁止违者罚款"之类的用语,被……"如果保护花草,会给每个人带来一份好心情!”等富有人情味的语言所取代。据报载,南京监狱为取得更好的改造效果,不再张贴类似只准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的标语,而是一律换成了跌倒了爬起来,这就是成功(牛顿)这样的名言警句。对罪犯改造尚且如此,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天真浪漫的学生。
    
教育上有一种奇怪现象,许多老师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却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有些学生甚至不屑一顾,有心栽花花不开,难怪许多老师总是说:好心变驴肝肺。"关键是没有把老师的良苦用心变成学生的自发行动。与学生交心,道理亦然。我班学生沈奕平,有一个星期未做作业。我数次在课堂上暗示他,不见效,我撤去其值日班长职务以儆效尤。然而,他软硬不吃,一个星期下来,依然故我。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放学后赶紧把他叫到办公室:
    “
你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有没有必要完成?”
    “
当然有必要。
"
    “
既然你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不做?现在只有你我二人,我想听听你的心里话。
"
    “……
我上小学时,有几次作业没做,老师就把我列为边区’(班级里座位最差的地方)。这一学期,我开始还是认真做的,后来有一两次没做,老师又把我划为边区。我想,既然这样,那我就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不做。” “好,你能说出真实想法,我很高兴。我也理解你被歧视的痛苦,要是我,也会这样做。不过,你要面子,老师也要面子,你看这样好不好:你抓紧把最近的作业补做好,我立即把你的座位调整一下,这样两全齐美。我再给你一个星期考察期,如果你能按时完成作业,一周后,官复原职,怎么样
?”
    
说这番话时,我的言语中表现出极其真诚。我发现一向被视为脾气最坏的顽固分子软化下来,脸上也呈现出信任的神色。思考了一下后,他愉快地走了。终于化干戈为玉帛,我舒了一口气。如果一味地威压",恐怕再也无法让他回头了。看来,不能小看与学生交往的语言艺术,它有时就能产生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这方面有一则典型的教例,至今仍闪烁着艺术的火花。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表面上介绍的是四位弟子陪先生孔丘闲坐聊天的事,实际写的是孔子组织的一次关于理想、志向的讨论。在这次讨论中孔子所表现出的与学生交往的高超语言艺术至少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因势利导。孔子针对弟子平时爱发不吾知也"牢骚的情况,提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题目,针对性很强。教态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开头即打消学生发言的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充满对学生的热爱与期望。启发引导得法。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述其志后,曾皙感觉自己的志向与其他三位区别较大,不想发表。孔子便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使曾皙畅谈己志。态度明朗,评价得体。对子路的发言,夫子哂之,对曾皙的发言立即表示赞同:吾与点也。"讨论结束,孔子评志,实际是进行总结,将诸位弟子的发言,上升到治国的高度,肯定了主流,委婉地指出了不足。孔予在与弟子交往艺术中体现出来的实效性、平等性、启发性、鼓励性,对我们今天教育教学们很有借鉴价值。

    
马卡连柯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许多学校里,某一位老师上课时,学生很安静地听,而另一位老师上课时情形就很坏,这不是因为一个教师有才能,而另一个教师没有才能。这是因为一个老师没有教育上的技巧,而另一个老师有教育的技巧。一言以蔽之,这段话阐述了教育方法对教育效果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狂风暴雨固然会很快给大地带来雨水,但也会摧残花草树木;和风细雨才会在潜移默化中滋润学生心田。对学生的批评教育,讲究一下语言艺术,有话好好说,变忠言逆耳为忠言顺耳,你就会发现,奇迹常常会发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罗汉路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