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上午第一节课,24中八(9)班同学以及政治组的全体老师,在李锁芳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中,打开了人性深处至纯至善的那一扇门——孝心,让我们的心灵经历一次洗礼。
令人耳目一新的斯芬克斯之谜导入,为课堂做了很好的铺垫。人的一生,从孩童走到老年,不管我们走多远、多久,始终走不出的是父母牵挂的目光。接下来在张艾嘉充满深情的《爱的代价》中,音诗画《我们和父母》一页页翻过,触动了心底最柔软的那个角落,情感的闸门徐徐开启,我们和父母度过的那些美好记忆从时光隧道里奔驰而来,孩子们在动情地诉说,点点滴滴,让我们体悟了珍藏平凡中的美好,才能让心灵远离冷漠和荒芜。《感动中国》人物少年孟佩杰用柔弱的身躯照顾瘫痪在床的养母,无怨无悔地坚持十多年的事迹,宋朝孝子陈侃衣不解带日夜陪侍父母的孝行,令我们感动,更在启迪我们思考:我们可以为自己的父母做些什么?
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美德。然而,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当今社会一部分人被欲望所腐蚀,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对父母不闻不问,只知道向父母索取,李老师又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引领孩子们剖析了当前社会部分人人伦缺失、重利轻义的现象,警醒孩子们擦亮眼睛,守住道德的底线,不要被功利蒙蔽了人性。
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对父母的那一份牵挂和依恋也逐渐稀薄,甚至还会嫌父母太烦太唠叨,当种种不耐烦的情状啃噬着我们时,我们有没有想过,用心聆听一下父母的心声呢?接下来的视频《孩子能够陪我们多少年》,一位父亲娓娓道来,诉说了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喜悦、疲惫、无奈、无助、失落……直到这一刻,才明白,我们对父母了解得太少太少了。而在十一期间的一份特殊的政治作业——《我当一天家》的活动,孩子和父母角色互换,打扫卫生、买菜做饭、洗完刷锅,这些平时在孩子们眼里不起眼的小事,一天的尝试,让孩子们真正体悟到了父母的艰辛。在课堂上,李老师给大家展示了部分家长和同学的活动感言,浓浓的母子情跃然纸上,也让孩子们懂得了孝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中,接下来,李老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们制定了孝亲行动计划。
课堂最后环节,常州二中退休老师86岁的徐介南老先生写的一份家训,其中,“音和则美,形和则寿”,这两句充满智慧的人生感悟,让我们思考良久。家庭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而家庭和谐的根本在孝。
下课后,政治组全体老师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李老师这堂课情感真挚,发人深省,她自身初为人母的感悟、孩子十一期间当一天家的切身感受,是这堂课真正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重要因素。有效的德育,一定要和生活发生链接,这堂公开课,给了我们提高课堂德育的实效性很多启发。更重要的是,也在如何孝养父母方面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文、图/沈亚琴)
念父母深恩,思儿女责任——记24中一堂难忘的公开课
发布时间:2013-10-2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二十四中宣
附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