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九(3)班开展了一次家长讲堂活动。学校的家庭讲堂系列活动有效地利用家长资源,开阔孩子们的眼界,更好地拉近了学校与家庭的距离。
本次活动的主讲者是冯炫臻的爸爸,他就陶瓷这种艺术形式为我们做了一个精彩的讲座。一开始,冯爸爸就直入主题,为大家介绍了各种瓷器的历史和制法。同学们都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听得十分认真。冯爸爸给同学们展示了许多自己家里的瓷器。他根据瓷器的种类,先后介绍了单色釉、颜色釉等几种陶瓷的艺术形式,并在其中穿插介绍了制瓷的重要物品——高岭土。那些精美的瓷器,无疑吸引住了同学们的目光。同学们踊跃参与,完全沉浸在陶瓷这项艺术中。讲座最后,冯爸爸宣扬的工匠精神更是赢得满堂喝彩。
这次的家长进课堂活动,既调动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长了他们的知识,拓宽了他们视野,弘扬工匠精神,十分有意义。
(文、图/殷爱梅)
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受最深的是冯爸爸小心翼翼的取出那一件件清亮的陶瓷和他的专注。当我品味这些时,似乎最打动我的并非是作品本身,而是这种创造主体和被创造对象给我这一种非常奇特的印象。也许,还有更多像他这样手艺人一样仅仅在简朴中固守自己热爱的和珍视的。正因此,我想他们都是值得尊敬的。
——王桢宇
釉色渲染瓷壶,轻点姣梨妆。一抹兰轩的底色,被悄然纳于心间,无关风月,在韶华里蹁跹。瓷,是多么珍奇的物件,却穿了一件如此平淡无华的外衣。方知真正有造诣的人,都不会在意外在之美。一袭青衣,步步生花,谱出的是一幅深刻的人生画卷。再普通的外表,只要有灵气的内心,有朝一日总会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冉冉檀香透过窗,遇见平凡却不简单的你。
——蒋喻非
中国传统陶艺制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仍盛而不衰,历朝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时代风尚的不同,审美观的变化,在陶艺中反映得十分突出。中国的陶艺前辈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和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多种的工艺技法。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张浩云
我不仅了解了许多有关陶瓷方面的知识,为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古人的心灵手巧而感叹,更从匠人们的制作过程中懂得了一些道理。当冯爸爸为我们展示出一个超薄的长得像雨滴状的容器并告诉我们这是制陶人一点点用手捏出来的,我不禁大为赞叹,天哪!竟能用手捏出如此薄的陶瓷艺术品,这要需要多大的耐心,多少的功夫啊!我们只看到了成功,谁又知道成功的背后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呢?我们的学习不也正如此吗?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先苦后甜,奋斗的青春才不后悔!2018,加油!
——盛天天
论时百年,芸芸众生,陶器经过千百年的烈火炙烤和锻造,从坚硬冰冷的矿石渐渐地变得圆滑,精致,通过工匠的双手一丝一缕,一块一抹地将瓷器塑形,选釉上色,漆身后的瓷器早已成了如今展柜中的琳琅陈列的艺术品,但艺术品本身却凝聚着生生不息的民族魂和脉脉相传的传统文化。因为浅薄简陋的知识,无法更透彻地体味工匠的劳苦血心,但每一件瓷器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兴盛衰落,徜徉在奔流不息历史长河中,演绎着中华民族优秀而细腻的文艺工艺,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地显现了中国的不畏过去,展望未来的活力和创造力。
——白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