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通过一个成功的亲子关系咨询案例,来探讨父母应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怎样关注他们,怎么和他们交流,怎么帮助他们平稳渡过“青春期”,并且获得心灵上的成长,使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拥有积极健康的自我。
关 键 词:青春期 爱 沟通 信任 放手
真正的爱,造就的是温暖、愉悦、安全、稳定和内心平和。爱的行为不会折磨人,爱不伤人而是只会让人心情愉快,爱的行为培养了你的情感健康。当别人向我们表达爱的时候,我们会感到自己被别人接纳、关爱和尊重。而青春期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爱却经历着严重的考验!
“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这是一句再熟悉不过的话。我们家长这种单纯从主观愿望出发的方式,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只会激化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使父母与子女这种天地间最真挚的爱,变成彼此心灵的枷锁。生理上的巨大变化、心理上的转型,给青春期的孩子带来很多迷乱、困惑和痛苦,父母该如何调整跟孩子的相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这段特殊的时光,在爱中更茁壮的成长呢?
笔者曾咨询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朋友介绍了一个初三的女孩前来咨询,并介绍了她的基本情况,小学成绩很好,和妈妈很亲近;但进入中学后成绩下滑较大,且与妈妈关系较紧张,两人常为一点小事争执不休,以至于好几天互不理睬,事实上彼此内心深爱对方,但明显沟通不良。且妈妈一直想改变女儿的现状,之前也曾在别处咨询过一次,但效果不明显。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周日上午,笔者和朋友及这位女孩坐在了公园里洒满阳光的长椅上,女孩清瘦,打扮简单、帅气、时尚,脸上露出带有一点倔强的笑容,笔者当时明显感觉到她的挑衅以及不信任。显然这是一个直率、倔强且有灵气的女孩。在朋友介绍完毕后,笔者开始主动称赞她的着装很漂亮,简单时尚。她敏感的笑着解释,每天不需要花时间搭配衣服,只是随便搭着穿的。笔者由衷地赞道,不花时间就有这样的效果,看来你真得很有艺术细胞和美的鉴赏能力,很有灵气。这下女孩真的放松下来,脸上露出了轻松愉快的笑容。并自豪地说她的美术很好,来自于爸爸的遗传,但爸爸忙于工作,很少交流,生活和学习主要由妈妈关心。笔者的真诚和肯定让她放下了防备。接下来的交流很顺畅,女孩象竹筒倒豆子般说出了自己曾经的骄傲:小学曾得过市级作文比赛一等奖,各门功课优秀,一直是老师的好帮手,是爸爸妈妈的骄傲。尤其妈妈对她宠爱有佳,不让她做任何家务,凡事必躬,尤其关注她的每个细节,甚至每顿吃什么都依她。进入中学后,明显适应不良,老师找妈妈交流,妈妈当时很震惊,回来后严厉的责怪女儿不好好学习,她当时很迷茫,也曾下定决心好好学习,但却不知从何入手,结果初一成绩未见起色,初二由于新学科的出现,她的学习成绩急剧下滑,再加上妈妈在旁边一次一次责怪她,包括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她与妈妈的矛盾和争执越来越频繁。进入初三以后,学习倍感吃力,她和妈妈的性格都很要强,她也希望学好,能考上一个好高中,妈妈给她请了两个家教,但之前落下得功课太多,加上妈妈的唠叨,她很没信心,与妈妈的关系也很紧张。其实妈妈是一个特别好的人,很要强也很努力,但妈妈觉得她的学习方法不对,不够努力,没有小学听话了,喜欢穿的衣服也不好看,进入中学后她在妈妈眼里就一无是处了,她为此很烦躁,她觉得她的脾气和妈妈一样都不太好,所以特别怀念小学时光。此次咨询主要目的对孩子给予认同和鼓励,帮助她重新建立自信,并帮助其制定了初三最后几个月的复习计划,强调相信通过她的坚持努力,抓住最后的综合复习的机会,学习上一定会有进步。并向她提出,希望一周后能与母亲一起来咨询,以便帮助她们学会彼此之间表达爱。女孩回家后与母亲交流较好,反馈良好,且达成预约。
一周后母女俩按时前来咨询,但进门时,女儿在哭,妈妈在怒斥,问清原因得知:本来母女俩约好在校门口见面,一同前来,由于一些原因,女儿在校门口未见到等待的妈妈,于是进门口小店买了一本本子,妈妈眼看约定时间要到,很着急,这时突然发现女儿从门口小店出来,认为女儿不守约定,很愤怒,不问原因就大声呵斥女儿,此情此景被放学的同班同学看见,女孩认为同学会觉得自己的妈妈很粗鲁,一下子觉得特没面子,甚至一面哭一面说出了“以后都没脸见同学”的话,一下子羞愧、委屈、愤怒统统涌上心头。而妈妈还在强调女儿的不守约定,也非常气愤。这时双方之间实质上没有沟通。安抚了双方的情绪,强调了母女间深厚的爱,并指出“爱之深,责之切”,爱和被爱,就像一场充满挑战的博弈,不仅需要爱,更需要智慧的方式去表达,结果有两种:双赢或者双输。在母女俩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笔者让母女俩分别在两张纸上写出自己希望对方表达爱的具体方式。摘抄如下:
女儿对妈妈的希望:
1.希望妈妈经过同意,再翻阅接触自己的东西。
2.希望不要把妈妈自己的喜好强加给自己,能换位思考理解自己的想法。比如穿衣服,我喜欢黑色,不要试图说服我穿黄颜色的。
3.希望妈妈说话不要太直接,能委婉一点,嗓门低一点,不要唠叨个没完。不要轻易否定我,别再说:“我再也不做你妈妈了。”这特别伤害我。我还是个孩子,说话有时可能幼稚,希望妈妈更多的包容。
4.不要时时刻刻提学习,希望可以得到一定的空间,稍微放松。离中考还有几个月了,不要再为学习以外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我争吵。
5.妈妈对小动物很有爱心很温柔,对我为何不可以?
6.希望多给我鼓励和加油,希望跟我一起努力。(笔者建议: 女儿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胜利在于坚持一下的努力。)
妈妈对女儿的希望
1.希望女儿不要总是拉长脸,你从小到大都很优秀,只是现在有些小毛病,希望尽快改善。
2.不要浪费不必要的时间,要按时完成作业,每门功课安排合理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抓紧时间睡眠。(笔者建议:可尝试“错题集”的复习方式。做作业时大概估计一下时间,每次尽量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以提高速度。各门功课间可安排十分钟休息,时间到了,女儿若未察觉,妈妈可微笑着提醒:嗨,天才,时间到了。)
3.希望女儿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尽量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干扰。
4.互相尊重,体谅妈妈。妈妈不是有意刁难你,只是旁观者清。
双方都愿意接受对方的信息,在笔者的协调下,都领悟到母女间目前的这种爱的表达方式需要改变,并愿意尝试,此时沟通良好。笔者最后建议:女儿每天早晨给自己一个笑脸,每天放学看见妈妈的时候也给妈妈一个笑脸,把学校的事情在放学的路上对妈妈述说、宣泄,要得到建议的时候直接表达,如果不需要也直接说出来,妈妈一定给予配合。无论哪一方情绪激动时,都要做到心中默念到十再开口说话。女儿做事尽量让妈妈放心,妈妈尽量放手少管一些事,温和的交流,放手让女儿成长。特别强调:表达爱的时候直接一点,少点猜测;做得好的时候回应一下,做得不好的时候,直接提意见或不回应,可以通过传递“爱心纸条”的方式或拥抱的方式来表达,并在现场做了尝试,母女俩脸上都洋溢着愉悦的笑容。并强调,从现在开始,谁也不要提过去不开心的事。笔者建议母女俩把两份“希望书”都贴在家里自己最常经过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此后经常电话随访,母女俩反馈良好,交流比较畅通,孩子的中考成绩进步较大,在电话中笔者曾很有感触地赞叹:父母要做孩子最后的那道屏障,相信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将有神奇的力量。女孩毕业后,妈妈还常常发短消息来述说女儿在新环境中的成长和进步,感激和自豪溢于言表。
在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爱也需要成长。面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心理上首先要成长。作为家长,要对孩子的变化有敏锐地感觉。从细微的变化中,从言谈举止中。这位家长只知道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就围绕学习不停的指责孩子,并通过请家教等方法来企图提高孩子的成绩,殊不知,学习可能已经是情绪反应的结果,家长要读懂孩子尽一切可能去帮助她解决所面临的难题,帮助孩子恢复和建立自信。从小学跨入中学的孩子尤其敏感,在刚接触新环境时,需要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在遇到困境时,可能还不善于表达,这时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交流,父母必须帮助他们表达,这样才能让他们摆脱缠绕着他们的不良感觉,用心去听,真诚的接纳他们并放弃居高临下的架势。这位家长在孩子中学伊始没能把握机会,及时给予孩子信任和理解,一直没有解决孩子中学适应不良的问题。妈妈没有意识到孩子正处在青春期转型的过程中,没有随着孩子慢慢的成长来改变跟孩子交往的模式,还是按照孩子小时候的方式在教导他。不断的指责不仅没有帮助孩子成长,反而使彼此的情绪都处于焦躁之中。父母们常常感到很困惑,孩子原本乖巧听话,一进入中学后,就开始“火气大”,动不动就会反驳父母。首先,我们来客观分析青少年“火气大”的生理与心理上的原因。从生理上讲,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性激素的分泌比其性发育前增长了8~16倍。成长的加速度其实是一种“生理能量”,如果没有健康的释放渠道,就有可能转化为一种“心理行为能量”,产生破坏作用。因此,要鼓励青少年多参加体育运动,让他们把多余的能量释放出来。从心理上讲,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逐渐有了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受到社会上多元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认识和想法与父母自然会有差别。另外,从父母的角度来说,他们一方面望子成龙,期待他们早日成才,另一方面,却依旧把中学生当成小孩子,认为他们幼稚、自控能力差,这也要管,那也要管,这也是孩子“火气大”的一个诱因。作为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孩子将自己的情绪在不经意间表现出来,愤怒,发火,缺少礼貌时,父母要避免摩擦生热,应“及时降温,冷处理”。家长一定要知道你要做什么,不要让孩子的愤怒和沮丧传染给你,使自己失去控制。在与孩子交流沟通时,建议家长不点火,后发制人,对孩子多观察,注意沟通策略,尽量旁敲侧击,不压制,合理忍让,给孩子表达的机会,不强求,耐心商量,宽容理解,与孩子一起面对失败挫折,共同反思。父母要勇于在孩子面前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的资源,孩子选择愿意汲取的养料,在社会化过程中自我得到支持,就不容易被伤害。成长或许正在于我们自身对人的认识,既包括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实现,也包括孩子自身的特点与意愿。我们无法避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运用自己的价值观的可能,但要避免过度保护,破坏了孩子的独立性。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更多是对大人本身对生活的认识能力以及对过度保护的克制能力的考验。
笔者特别赞同对孩子教会“3R”,即北卡罗来纳州父母之道研究中心家庭心理学家丁·罗斯蒙德将Respect(尊重)、Resourcefulness(机智)、Responsibility(责任心)认定为父母必须在孩子身上开发的三种基本特性,使孩子能努力按照习惯去理解和容忍,能屡次在挫折面前另辟蹊径,能勇敢面对自己行动产生的后果。把握青春期,教会孩子“3R”,并慢慢学会放手,笔者以为这正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