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文章内容
探究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06-06-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二十四中
一、课题背景
1.探究学习的兴起与发展
        在西方科学教育的变革发展历程中,探究学习的思想由来已久。最早可见于培根、赫胥黎、斯宾塞等人的教育主张中。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于1835年在其著作《写给德国教师的教学法指南》中提出了探讨发现的教学法原则。随后,英国化学家、科学教育家阿姆斯特朗也在其教育论著《科学方法的教学》中提出了要把科学探究发现的方法引入科学教学中的主张。1909年,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指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杜威提出了"做中学"的口号,并在芝加哥的一些学校进行实验。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放射成功,美国受到极大的冲击和震动,引起了他们对教育意义和作用的重新认识。在这一背景下,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教育家施瓦布则提出了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这些方法对美国后来的科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
        百年来,探究学习的思想及实践在国际教育历程中几经沉浮,说明这种教育理论本身具有优势和缺限两面性。大量研究表明,探究学习的确在学科知识系统传授方面效率较低,但在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等方面是有较大优势的。
        当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世界各国都将培养高素质、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探究学习重新兴起并得到了各国的广泛推崇和倡导。
2.国内外有关探究学习的研究方兴未艾
        在美国没有哪个观点像"探究"或"探究教学"那样受到科学教育界如此广泛地关注。自加涅于1963年首先在《科学教学研究杂志》发表有关探究教学的文章以后30多年里有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其中的成果体现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2061计划"出版的《科学素养标准》中。在美国"探究教学"研究30年中,对探究教学模式、探究教学与学生认知发展(包括学习成绩、批判思维和过程技能)的关系、探究教学对师生提出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以上内容详见《美国"探究教学"研究30年》,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
        我国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学习。在2001年3月正式出版的我国理科各科国家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国家标准促进探究式学习实施的问题,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与此同时,成立?quot;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课题、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该课题组在借鉴美国探究教学基本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探究式学习的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以上内容详见《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教育研究,2001年第12期。)
3.探究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仍是任重道远
        在国内也有许多语文自主探究的先行者,但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实施探究性学习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下列几个方面:  
      (1)在课堂探究的交流方式上,多数局限于师生的一问一答的单向交流,缺少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集体深入探究,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在探究问题设计上,问题过多琐碎,没有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问题进行探究,浪费了时间,课堂效率不高。对课文探究?练习中设计的很好的探究性练习题目置之不理,没有在课上或课下落实。
      (2)在学生探究活动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探讨研究活动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死记硬背多,鼓励创新少。其学习方式的结构是单一的,即仅仅是以“接收式学习方式”为主的一个纬度,而这种线性的学习方式结构模式,将会阻碍个体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3)在写作上,拟题和指导构思没有给学生的自由写作、自由表达、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写作题目单一,构思内容雷同;没有很好去鼓励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发表独到的见解,忽视学生在修改环节的个性化表达和探究创造。  
        (4)在阅读探究时,教师未能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首先是未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学生未把课文读通读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流于形式,学生还未真正产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以致学生的探究不够深入。有的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探究,但未能重视给充分的时间展示学生的探究思考的成果和产生的情感体验。
      (5)探究只注重课堂上的短时间探究,缺乏课外的有组织的长期语文探究活动。尤其是语文学习中的主题性活动,许多所谓的探究只是“走过场”,没有真正落实。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学习和借鉴有关探究学习的理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复尝试和运用探究教学方式,对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推广探究式教学模式有了一些浅层次的认识,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语文活动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探究为主线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探究式学习”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二、研究目标
1.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探究中,培养起严谨求实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保持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发展性学习能力。
2.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性学习的体验。
        课题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密切联系教学实际,为学生质疑、求异创新、多角度创造性思维开辟广阔空间;学生通过“实践——成功”的体验,增强求知的自信心,及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培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让语文探究性活动真正做到与日常教学打通,使得探究性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学习方式,而非注重形式的纯空间课程概念。
3.培养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教师可以侧重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流程的规律性内容出发来引导学生,同时拓宽学习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4.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而且更加注重探究过程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并致力于培养他们探究、合作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信息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问卷调查等获取资料的方式。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要特别留意整理自己的语文学科的知识储备。发现信息资料间的关联,最后综合整理做出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5.学会分享与合作,注重过程和方法。
        语文资料浩如烟海,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十分重要。要发展乐于助人的团队精神,培养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不仅是在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过程与手段,形成了自己的成果,在成果的展示中获得成就感。在共同的探究过程总共,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
6.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和教学业务能力。
        “讲授性课型”里,教师凭借教参和教学经验就可展开教学活动。但实行探究式教学模式后,教师成为学生唯一的知识源地位就动摇了,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才传授知识方面也必须多样化,这就促使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和教学业务能力。
三、课题内容
(一)关于“初中语文探究式学习活动要素”的研究。
(二)关于“初中语文探究式学习活动内容”的研究。
(三)关于“初中语文探究式学习年级特点”的研究。
1.研究“课内探究式学习”内容
(1)各类文体的探究式学习
(2)各年级语文专题活动的探究
(3)作文批改探究活动
2.研究“课外探究式学习”内容
(1)名著阅读探究活动
(2)社会实践活动探究
(3)课外阅读探究成果展示:小论文、小调查报告、展版、主题演讲、研究笔记、活动方案、课本剧及小表演等。实验结束每位同学拥有自己的完整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个人专辑。
(四)关于“初中语文探究式学习指导方法”的研究
(1)问题探究法
(2)情境探究法      
(3)想像探究法
(4)体验探究法
(5)纵横探究法
(五)关于“初中语文探究式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
①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及探究学习的兴趣程度。
②探究式学习对于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
③探究式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及互联网查找相关的研究文献,了解前人在这一课题上有哪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查找相关的研究资料,从多学科多角度开展对资料的比较,把握国内外研究动他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
2.调查研究法
        通过调查法、观察法了解学生探究式学习的现状和发展可能性,总结筛选具有探究式教学成分的经验和方法,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3.行动研究法
        以语文学科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为主阵地,同时采用举行课外阅读探究活动、召开各类探究主题活动、组织论辩、进行网络探究等形式,发动师生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实施计划
1.启动阶段(2004.10—    2004.12)。设计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确立实验班级。
2.理论阶段(  2005.1—    2005.4)。学习教学理论,吸收先进教改经验,讨论各块研究内容的改革思路和具体策略。
3.实验阶段(2005.5—    2007.8)。按照研究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实验班级开展实验。
4.结题阶段(2007.8—    2007.10)。进行数据分析,汇总研究成果,写出研究报告。
六、成果形式
1.论文集。在教学研究刊物资料、教学研讨会议上发表或交流论文。
2.实验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
3.教案集。课题组在校级和市级开设的研究课。
4.案例集。在研究课题过程中的个案分析。
5.课题组活动记录、读书笔记。
6.学生探究活动记录及成果。
7.学生调查报告及数据分析。
8.教师在研究课题过程中获得的各级各类荣誉。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罗汉路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