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正式出炉,但学科关键能力仍没有权威定论。11月23日上午,思想品德学科在二十四中校区集三校区团队之力共同研讨思想品德学科关键能力在课堂中的培养。
首先由李锁芳老师执教九年级内容《树立法治观念》,李老师紧抓住“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并贯穿全课,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从一系列数据,让学生认识到在校园欺凌和暴力的背后最主要是由于法治观念的缺乏来引入全课。再到对初中生校园欺凌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理性认识到树立法治观念需要公民守法、用法和懂法,预防校园欺凌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青少年自身共同努力。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把树立法治观念的理由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全课凸显了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对材料概括的能力以及全面思维的能力。
三校区的老师对本节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校园欺凌”这一热点问题贯穿全课始终,是本课的亮点。教学设计的精心和流畅是教者对教材充分把握和合理处理的结果,既紧扣教材的重难点,又不失教师的独特理解体现了教者较强的教材处理能力。同时,对案例的探究、延伸和拓展增加了本课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由九年级备课组长王长军老师结合本课就“思想品德课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做专题发言。王老师从已敲定的《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入手,从知识、信息、实践和人文等角度进行了解读,综合思想品德课的独特价值,提出目前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学生三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掌握知识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教师要将知识点讲透,要将知识点的联系讲透,要注重关键词句学生的掌握情况;在概况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知识概括的能力,包括一框、一单元和一本书的内容。同时,对材料的概括能力培养也是需要注重的;在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教师要关注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逆向回归教材思维能力、正向知识迁移材料的能力、全面思维的能力和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教育教学的实践,让参与老师很有启发,收获颇多。
本次活动注重实效、参与广泛,联合教研效果显著。以研促教,教研相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王长军 图/郭旻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