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常州市缪春蓉名师工作室借助“常州市第十七届教师学术沙龙”契机,组织了第二十三次活动。本次活动聚焦“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这一关键议题,工作室全体成员秉持专业精神与教育情怀积极参与,共同为提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出谋划策。根据教科院安排,工作室成员分别参加第二第三小组的沙龙活动。
专家引领破局:从理论高度到实操路径
第二组主讲专家方翰青教授是江苏理工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校心理研究与服务指导中心主任、常州市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常州市心理学会理事长。
在方教授的鼓励下,现场的老师们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断提出自己的困惑,方教授则结合当今社会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相关理论研究,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老师们解疑释惑,现场气氛热烈。他通过生动详实的案例,让在场的老师们深刻感受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为老师们科学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
方教授指出,面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不仅要具备识别与诊断的能力,更要学会如何妥善应对,以专业的态度和方法,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在揭秘学龄期孩子心理成长密码的过程中,方教授详细阐述了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十六种正常行为和需要关注的十六种不正常行为,以及这些特点对教育方式的影响。
方教授认为,青春期是学生心理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会经历多样化的心理变化。在这个时期,孩子们常会对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及未来规划感到迷茫。因此,教师们不仅应关注学业表现,更需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敏锐识别并有效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扰。
最后,方教授特别强调了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建议既是教师又是家长的我们多读书,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片刻宁静,通过阅读来提升自我,做好家庭的心理指导者。
第三组主讲专家张长英教授则针对老师们提出的实践困惑,从理论高度与实操层面给予系统性专业指导。张教授结合多年研究成果,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展开深度解析。
在角色定位方面,张教授明确划分班主任与心理教师的工作边界。她强调,班主任应充分发挥班级管理优势,做好学生心理动态的观察者、异常信号的识别者以及家校社联动的中介者;心理教师则需凭借专业资质,承担起心理咨询、心理诊断与深度访谈的核心职责;而专业心理门诊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着重开展科学诊断与系统治疗。三者形成阶梯式协作体系,共同构筑学生心理健康防护网。
在家校沟通领域,张教授提出“共情沟通四步法”:以共情倾听建立信任桥梁,通过积极关注捕捉家庭潜在需求,善用优势放大策略引导家长树立信心,最终为家长提供具体可操作的干预方案,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精准发力。
谈及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张教授特别强调 “全员心育”理念。她倡导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学科教学,鼓励全体教师挖掘学科中的心理教育元素,使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形成覆盖全学科、全教师、全过程的育人新生态,真正实现 “人人都是心育工作者”的教育愿景。
案例问诊直击:融合教育实践中的破茧之路
工作室成员们在热烈的研讨氛围中,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分享了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案例,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就如何预防和干预这些问题各抒己见。大家一致认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是解决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家庭应营造温馨和谐的环境,增强亲子沟通;学校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关课程,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社会也应加大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支持,共同为初中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工作室沈小丽老师以“融合教育”为背景,分享了自己所在学校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实践经验及取得的显著成效。沈老师指出,融合教育理念强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独特需求,通过营造包容、支持的学习环境,让不同背景和能力的学生都能在学校中获得成长和发展,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在必要时进行“多方会谈”,并携手构建“医教融合”长效服务体系。
在分享过程中,沈老师特别提到了“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在学生群体中可能出现的“羊群效应”及其潜在危害。她结合具体案例,就如何科学识别风险信号、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等难点问题,向与会专家提出探讨,引发全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干预策略的深度思考。
针对沈老师提出的问题,方教授给出了专业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解答: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羊群效应”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学校和教师应从多个层面进行干预。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消除对自伤行为的好奇和模仿心理;其次,教师要敏锐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一旦发现有学生出现自伤倾向或行为,应及时介入,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此外,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危机干预机制,与家长、专业心理机构密切合作,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形成全方位的支持网络,共同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危机。
共识凝聚前行:以心育人,共赴成长之约
工作室主持人缪春蓉老师在活动总结中感谢方教授的高端引领。
她强调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工作室全体成员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将所学所思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持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断探索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正如缪老师在总结中所说:“初中生的心理教育,难在‘润物细无声’,成在‘久久为功’。愿我们带着今天的思考,成为学生青春路上的‘心理护航员’,让每个生命都能在阳光下舒展生长。”
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本次活动,不仅拓宽了工作思路,还学习到了许多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对今后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充满信心。
(文/缪春蓉 图/缪春蓉、白颖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