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校园速递>>校园新闻>>文章内容
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革命精神——九年级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3-10-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二十四中宣

神秘的芦苇荡、游弋的小舟、惬意的春来茶馆、机智的“阿庆嫂”…… 10月20日,二十四中九年级师生前往沙家浜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一同回顾革命历史,重走红色道路,领悟革命初心,发扬爱国精神。

1.jpg


走进沙家浜,岸柳成行,水网密布,芦苇摇曳,百鸟争鸣,游鱼细石,大自然和谐灵动的生态景观呈现在同学们面前。


瞻仰沙家浜纪念碑。在这片红色教育土地上,大家瞻仰了叶飞副委员长题词的照壁,照壁无声的向同学们阐述了沙家浜这片土地的革命荣耀。


实景剧《芦荡烽火》追寻红色足迹。当年在沙家浜茂密的芦苇荡中机智勇敢的阿庆嫂、沉着冷静的新四军,打破敌寇封湖诡计,顺利掩护伤病员的故事……似乎在悄悄爬进似有若无的记忆里。

走进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馆内运用半景画和声光电高科技手段,将历史图片和仿真环境、实物展示与动态互动体验融为一体,再现了当年抗日英雄们的英勇事迹,雅正学子们接受了一次深刻而生动的红色教育。


“熊熊芦荡烽火景,感人军民鱼水情”。雅正少年们畅游沙家浜,忆峥嵘岁月,传革命精神。此次沙家浜红色社会实践之旅,不仅一堂实践育真知的社会实践课,还是一堂生动鲜活的革命教育课,更是一堂庄严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14.png


(文/韩月   图/九年级组)

学生感想:

金秋十月,风钻进衣袖里,那是透骨的寒;但一迈进这座博物馆,我的心就热了。

这里是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1939年5月,新四军一部以江南抗日义勇军名义东进抗日。他们像一把钢刀插入日伪的心脏,震摄了敌人,鼓舞了民心,但也造到国民党顽固派的极力阻挠。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坚定信心,重建武装,并与当地人民群众结下鱼水深情。其中的一组漫画让我感到触目心惊。那是一次日伪军对村庄的侵袭,他们野蛮地冲入一户人家,将锋利的刀刃抵在婴儿娇嫩的皮肤上,可那位母亲宁可牺牲自己的孩子,也不愿说出新四军伤员藏匿的地方,军民之情可见一斑。

走出博物馆,风依旧是冷的,但我的心,我的血液愈发地热烈了。是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那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九(1)陶子骞

 

微风拂面,芦苇飘荡。沙家浜,是收获成长的自然课堂,也是一个忆苦思甜,踔厉前行的红色殿堂。在这一天里,踏过青石板铺成的小路,走过斑斑驳驳的石桥,我似乎走过了革命先烈们曾走过的漫漫长路,看到了革命战士们与敌人的奋勇抗争,他们不畏坎坷,顽强不屈的精神,让我心如繁花开放,感受生命的无限伟大。新时代的我们,理应重担在肩思己任,无须扬鞭自奋蹄!   

——九(2)王心琪

 

摇曳的芦苇荡中,有一种精神指引着我们,烟雨中的江南也可以是红色的。鱼水情深意浓,此处有着历史的庄重,有着民俗的传承,也有着芦花飘荡和一路萧索。《芦荡烽火》中的阿庆嫂令人记忆深刻,那段历史也该被我们永远记住,传承红色基因,向英雄致敬,向英雄学习。辛弃疾写下“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的诗篇。周恩来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也应像张太雷一样,谋将来永远幸福。   

——九(3)王语涵

 

细雨迷蒙着秋色,车窗上水雾氤氲,眼前仿佛幻化出淡淡的水墨意蕴。行进几时,薄雾渐去,那丛丛芦苇茁生于旷野,在秋风中摇曳萧瑟,清冷而空茫,坚韧而蓬勃,颤栗的风声中裹挟着革命的气息,脚下土粒仿佛还浸染着几十年前层层的血丝,崛起与复兴在沙家浜的一次次翻新中滋长。看过上演的抗日芦苇荡剧场后,我的心如有石子落入湖中,石已不见,却泛起了阵阵涟漪,一种历久弥新却不可名状的情怀在我内心浮动着。迎着风,与朋友一起,走过历史的印记,感知生命的价值,收获诸多惊喜与感动。   

——九(4)王语希臧希妍

 

鸟过芦苇荡

风吹绿波漾

共泛一小舟于碧湖上

秋无花可赏

惟黑瓦白墙

但见革命魂于沙家浜

 

看台上

阿庆嫂不畏强权坚似钢

新四军英勇迎敌猛如狼

忽有感

何为英雄?

绝非暗投日寇鼠雀之辈

其必为

敢于直面日军之枪林弹雨者

敢于担当乡民之举首戴目者

于芦苇间穿梭

激起浪花朵朵

有一腔热血而不冲动行事者

有坚定理想而不随意动摇者

此乃英雄

 

岁月峥嵘

正是此等英雄

似是岸边芦苇丛

哪怕身在暴雨中

风起云涌

仍然挺立待长虹

韧而不折

救民族于苦难中

造就今中国长龙

——九(5)汤晨皓

 

芦苇成群连片,连同它们苍劲的深绿,沉寂在清寒的秋色中。风乍起,湖面微皱,芦苇轻摇,细碎的声响从芦荡深处传来:如低语如欢笑,如紧张的脚步如间隔的枪响。这无边的芦荡凝聚了多少鲜血,埋葬了多少英魂,又谱写了多少军民情深的动人篇章?走上栈桥,信手叠一只芦叶小舟放入湖内。它义无反顾地驶向芦荡深处,仿佛它明白那曾有革命的火种播下,那的人民朴素的希望与信仰正是我们前进和为之奋斗的方向。芦苇火种,鱼水情深;红色精神,铭记于心。   

——九(6)陆思逸

 

初秋的沙家浜,微风阵阵,芦苇浮动出一片绿色海洋。江南民居临湖而整齐,人们向水而生。人们坐进春来茶馆欣赏出智 斗大戏,感受抗日艰难岁月,好不快乐。秋日午后的微风暖阳,小船摇曳,水波荡漾,鸭鸭穿梭,还有沿岸盛放如雪的芦花,慢下来看这大自然的馈赠芦苇。芦苇是秋天看得见的风,穿梭在沙家浜的芦苇迷宫,站在白露桥上,可见薄薄一层雾纱,轻笼在静逸的芦荡中。也可乘一艘手摇船,缓缓驶入芦苇迷宫之中,夕阳西下,成片芦花与静谧湖水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秋日芦荡胜景。这份赏芦地图,带你走进沙家浜的秋!  

 ——(7)赵缪伊

 

曾经战火连天的沙家浜如今已是风景优美的湿地公园,湖水清澈见底,芦苇挺拔飘逸。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内陈列的历史图片和革命文物,再现了当年沙家浜抗日军民鱼水情深,共同抗敌的感人事迹。我们观看一张张反映当年战斗场景的图片、一件件战士们使用过的武器、生活器具,倾听着一个个英雄的抗日事迹,重温了革命先烈大无畏气概,接受了一次深刻而生动的红色教育。参观结束后,正巧碰到某一个党支部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门口重温入党誓词词,进一步使我对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心生向往。  

——九(8)高笙炎

 

深入层层的芦苇,走进一条条小路,我们仿佛回到了抗战时期;在情景剧的舞台前,我们好似亲眼见证了新四军与乡亲们的鱼水情深,与他们齐心协力,共同御敌。秋风里,桂花香,军民情深似海,感动了数十年之后的我们。参观纪念馆之后,我们更深切体会到了红色精神源远流长,沙家浜精神代代相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九(9)王姝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罗汉路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