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工会在助力“双减”政策落地中,用一系列贴心暖心的举措产生了积极作用,经过初审汇总、专家评审等环节,获全省教科系统“助力双减”服务教职工优秀工作案例,被省教科工会通报表扬。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中多处提出,要“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也就是说,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是做强做优学校教育。其中做好课后服务,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推动形成良好教育生态重要环节。
问题的提出:教师面临新的挑战
“双减”一年来,课后服务面临“提质增效”的新要求,需要学校统筹谋划,将国家意志切切实实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要做实“课后育人”好文章,这是对教师的最大挑战。本来学生放学后,教师一天的正常工作基本结束。“双减”后,学生愿留尽留,学校积极发挥主阵地作用,对课后服务顶层设计,全面实施“5+2”,教师增加了课后服务的看护职责,不仅延长了工作时间,而且课后服务的内容、形式等规划和实施,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内容,需要更多的辛劳和奉献,课后服务在客观上一定程度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调查的方向:柔性管理调动教师积极性
教育改革对于教师角色与职责的重构,与其说挑战加大,不如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在探索课后服务的过程中,学校通过深入调研表明,积极性比较高的教师会把工作与自身需要相结合,与自己的生活相融合。所以,学校党总支和行政对教师的工作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帮助,通过柔性管理调动他们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才能把“双减增效”内化为自觉的日常行为。
问题的解决:“弹性作息”制度落地实施
为创建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体系,兼顾教师工作与生活,在不影响教育教学工作(如学校安排课务、会议、监考、校园节日、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正常开展的情况下,学校党总支及工会认真听取教师意见与建议,学校行政积极探索实施教师弹性作息制度,经过反复调研制定如下内容:
1.弹性上下班。对承担晚自修(值班)的老师第二天早晨或下午实行半小时弹性上下班时间。老师们提前一天在V校系统上备案,第二天早晨可以延迟至8:00到校或者下午提前至16:30错峰上下班。
2.弹性午休。主要针对班主任实行一节课弹性午休。由于中午时间段一般班主任在班级进行管理,为使班主任身心得到休整,下午时段可以有一节课时间到教工休息室午休。
3.弹性锻炼。教师可以每天利用16:00点以后的空余时间在立体操场、体育馆等校内运动场地进行合理锻炼,更多满足教师对健康身体的需求。
4.弹性休假。实行“课后服务累进满额”机制,累计完成8次(2节晚自习课计为1次)课后服务的教职工,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享受一次半天的“双减假”。
“双减假”使用原则:
(1)每个月为一固定周期,当月所获 “双减假”须在一个月内使用完。
(2)在使用“双减假”前需提前一周向办公室预约登记,学校批准后统筹安排。
(3)每个固定周期内的“双减假”不可累计使用,也不累计计入下个周期。同时建立相应奖励机制,每学期对符合条件但未使用“双减假”,坚守工作岗位的教职工进行适当奖励。
5.弹性抵假。“双减假”可以灵活使用,也可用于抵消本学期内事假、病假的相应时间。
课后服务,教师工作强度高,工作时间长,心理负担重,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是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前提。让“课后2小时”成为“提质2小时”,学校在日常工作中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给予教师更多关怀和鼓励,满足教师更多合理的“弹性”需求以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例如:整理干净学校空余房间布置成男女教师休息室;平衡教师间工作量,年级组尽量照顾身体有疾病、家中有小孩的教职工少安排课后服务次数;在早、晚餐等方面为教职工家属提供便利,减轻家庭负担;各教研组建立团结友爱的教师团队,课后服务有特殊情况,教师之间能自愿互助。
学校因地制宜为教师减压减负,制定并实施弹性作息制度,是创建高质量课后服务体系的重要部分,让“双减”更有温度,得到全校教师的认可。先后在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现代快报、常州电视台、常州晚报、中吴网APP等多个省市媒体报道,获得良好社会反响。
课后服务从“有”上升到当下的“优”,还要着眼于未来的“久”,二十四中制定弹性作息系列制度保障了实施课后服务后教师的正常生活,让教师在教育变革框架内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