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渐冷,寒意渐浓,瑟瑟的冷雨却并未阻挡老师们学习的步伐,12月10日晚腾讯会议室,缪春蓉工作室第43次活动热烈地进行着。本次活动共分三个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知行合一话劳育
会议伊始,姚晓娟老师做《陶行知劳作教育思想的启示》主题讲座,姚老师分别从劳动教育的目的、内涵、载体、主体和当代启示立体结构了陶行知的劳动思想,“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教育家的劳育思想点点让我们感怀;“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陶式学工团实践让我们明了实践理念;“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课程的设计理念再次明确;隔着光阴,陶行知在劳动课程上的思想、实践让我们倍感亲切。
课题研究促发展
工作室领衔人缪春蓉充分肯定姚晓娟老师精心准备的讲座,提出所有成员想要进步提升,不仅要有精湛的教学水平,还要有优秀的专业素养,要具备有一定见地和内涵的讲座分享能力。为了更好地迎接工作室课题中期评估,缪老师分别就工作任务做了详细规划和部署,成员们简单回顾了之前的工作成果,明确了接下来的努力方向。
名师引领助提升
工作室成员在线学习了正高级教师张红妹老师关于《劳动教育实施途径》的专题讲座。张红妹老师任职于上海市松江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心。曾获上海市优秀劳技教师、松江区学科名师、松江区首席教师等荣誉。出版劳技专著2本,参与多部劳技教材的编写工作。张老师从以下方面对我们进行了引领和指导。
以劳树德,厘清劳育定位
如今,许多教师和家长感到孩子劳动意识淡薄,如何有方向、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明白劳动能创造幸福、创造财富等道理;通过学习知识和亲身体验,能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积极情感;通过运用工具器材劳动,获得相关劳动技能,锻炼了双手和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本领;通过宣传教育、定期参与劳动,能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根据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的特点,我们必须厘清劳动教育在小初高的不同育人定位。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择业的一般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以劳增智,丰富劳育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劳动教育缺失,学生缺乏一定体力劳动的锻炼,导致许多学生害怕劳动、不愿劳动的思想普遍存在。
劳动与劳动教育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学科教师应研究劳动与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认识劳动对增长学生知识见识的作用。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技术学习、动手实践,在劳动中锻炼思维,在劳动中学会创造,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以劳健体,完善劳育课程
劳动教育要有完善的课程体系,通过多样化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新技术的学习,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出力流汗、手脑并用、锻炼身心、磨砺意志、增强体质,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以劳育美,丰富劳育广度
劳动创造美!通过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让学生确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在加工制作作品的同时,要让学生通过展示、分享、评价作品寻找最美作品,培养审美情趣,还要让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并要达成劳动不分贵贱、尊重普通劳动者的共识,进一步培养勤奋、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
以劳立志,践行劳育使命
劳动教育要避免形式化、简单化、庸俗化,要让学生学会智慧地劳动、创造性地劳动。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效率的提高需要科学技术,让学生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本质,以积极探究的姿态和科学态度认识社会劳动对技术的需求,积极参与技术创新的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不能期望一两次劳动体验就能让学生爱上劳动、崇尚劳动,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我们必须将劳动教育融合到各学科教育之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实施,需要劳动教育作为支撑,德、智、体、美着眼于人的基本素养,而劳动教育还着眼于人的身心素养和技术素养。我们要在认识上形成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相融合的观念,让德、智、体、美成为劳动教育广阔的舞台,“五育融合”的目标才能得以落实,才能发挥最佳的育人功能!
(文、图/缪春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