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德育天地>>升旗仪式>>文章内容
线上升旗齐敬礼 众志成城抗疫情——七(8)班抗疫主题线上升旗仪式
发布时间:2022-03-2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二十四中宣

三月,春回大地,杨柳依依,万紫千红。本是莘莘学子在春光明媚的教室里学习的日子,也是亲近自然踏青出游的好时节,然而,新冠病毒打破了我们正常的生活学习秩序,阻隔了我们亲近的交谈,阻止了我们出行的步伐。3月21日上午,七(8)班承办了抗疫主题线上升旗仪式。



升旗仪式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当庄严的国歌奏响在每一位学子的耳边,当鲜艳的国旗升起在每一个学子心中,在同学们坚毅的目光中表达着对祖国的敬意,表达居家学习共同抗疫的决心。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无数身影冲锋在前,不分昼夜,与时间赛跑,同病毒较量。核酸检测、流调溯源、隔离管控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不计其数的志愿者和突击队,他们守护着我们,守护着这座城市。



我们身边就有着这样一些“舍小家,为大家”的家长,学校特邀了两位都在抗疫一线奋战的爸爸妈妈,提前录制了视频,在升旗仪式上为全校师生带来了身边的榜样力量。

七(8)班诸雾丞同学的爸爸,是常州交警支队骁龙铁骑的一位人民警察。他讲述了自己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任务,对居家学习的孩子们提出了自己的殷殷期盼:希望居家学习的孩子们配合好防疫措施,安排好自己的居家学习生活,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与生活,并努力实现自我超越,力争成为一名对社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



七(8)班诸雾丞同学的妈妈,是一名工作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她不顾个人安危,不辞辛劳地在一线救死扶伤。在她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医务工作者们牢记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医学精神,向她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每一位常州人中用自己的努力凝聚出闪闪发光的正能量。这是我们的城市,虽然我们不能奋战一线,但居家也是在与疫情作战,也是在为抗疫作贡献。我们要以认真教与学的方式,来回报在抗疫一线日夜辛劳工作的英雄。

疫情虽然打乱了我们正常的生活秩序,但也是对自我管理能力的考验和锻炼。我们需要学会自己管理、合理安排时间、高效生活学习,七(8)班高乐佳同学分享了自己疫情宅家的学习安排。面对疫情的反复,我们应努力做到知变、应变、适变,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居家生活。




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英雄们致敬,展现卓雅学子的靓丽风采,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必将在春光明媚的校园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文/唐雨晨)

师生感想: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看到了走街串巷的基层干部、日夜工作的医护人员、保驾护航的交警,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向疫情亮剑。既然风雨在所难免,那就将经历风雨视为一段磨砺心志的旅程。停课不停学,老师们精心安排科学的线上的课程,形式多样的活动,一切都跟在校园一样有序开展。我相信,疫情很快就会过去,我们居家学习的日子,也一定会收获满满。期待早日与老师和同学们重聚在美丽的校园。   ——七(1)张轩泽

 

疫情肆虐的当下,我们相聚云端,这注定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升旗仪式。看着视频湿润了我的眼睛,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都是这些平凡的英雄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凌晨到岗,采集核酸,物质运输,管理秩序……24小时连轴转,无数英雄守护着我们这座城市。正如诸雾丞爸爸妈妈在视频中所说,让我们努力学习,做一个心中有信仰,懂感恩,令自己满意,被人需要,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七(8)潘姿砚

 

嘹亮的国歌声回荡在书桌旁,看着国旗在屏幕上闪耀,我有一种莫名的感伤,怀念曾经和同学老师相伴的日子,怀念曾经欢声笑语的学校和教室。尽管疫情让我们无法见面,但我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在民警,社区,医护人员的关怀和帮助下,在全体常州人民共同的努力下,相信我们一定能顺利抗疫,早日回到温暖的学校大家庭。   ——七(9)吴咏熹

 

逆行出征,白衣执甲。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同舟共济,齐心战疫。向负重前行、坚守岗位的公安、医护、社区志愿者们致敬!黎明前夜最黑,但星星也最亮。正因繁星是他们,才有星河滚烫。我们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疫情终会过去,静候春暖花开。   

——青年教师朱琴茜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有冲锋在前的人民警察,有日夜奋战的医护人员,有坚守岗位的社区工作人员,有劳碌奔波的志愿者,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守护好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孩子的健康,安心居家隔离,让线上教学拉近我们之间“遥远”的距离。希望如期而至的不仅仅是春天,待到山花烂漫时,疫情消退,望所有人平安!加油,常州!   

——青年教师柳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罗汉路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