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德育天地>>家庭教育>>文章内容
做父母,是一场修行——“共筑沟通彩虹桥”七年级家庭教育故事分享
发布时间:2021-05-18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二十四中宣

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摘自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卷首语

 

做父母是一场修行,管理自己的情绪应该是最难的一堂课。你肯定会发现一个这样的事实,我们的情绪最容易被最爱最在乎的那个人影响,那些在自己生命中毫不重要的人根本无法让你真的伤心动气。真正的教育不是苛责,不是强迫,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二十四中“共筑沟通彩虹桥”七年级优秀家庭教育故事与您分享——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我的家庭教育小故事

 

七1袁一涵照片 11.jpg

2007年9月袁一涵出生了,他是上天给我们小家最美好的礼物,陪我们渡过无比快乐美好的时光。

儿子今年14岁,我们做父母也只有14年,翻看曾记录生活点滴的微博、空间、朋友圈,一幕幕涌上心头,我们的教育还在路上且行且思。

因为我和孩子爸爸都从事教育行业,深知教育不是灌输,而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在生活中我们践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我们希望孩子脚踏实地拥有自己的真才实学,能够认真做事、诚恳做人。我们更希望孩子能心怀梦想,不忘仰望星空有自己远大的理想。

一、 父母成长  追随陪伴

正如一篇家庭教育短文所描述,教育孩子就是牵蜗牛散步,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也是我们父母一起成长的过程,如果少了家长自身的成长,这样的陪伴质量一定不高。

从小我们就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只要他喜欢的事情,我们都会追随他一起参与,顺势而为提供支持和必要的帮助。应该说孩子一路成长中我们始终伴随左右,没有缺席。

记得四年级下学期,学校开展编程培训,从scratch到C++,小袁学得很起劲,一学期结束,他如愿通过了晋级赛。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难度的加大,孩子编程不再那么得心应手,可能一个知识点没理清,耗上再多时间也徒劳。在这种情况下,小袁产生了畏难情绪,学习做题也不像以往那么自信主动。怎么办呢?这时爸爸果断上场,通过孩子的笔记,捡起十几年前大学里的课本,爸爸学会,再去帮助孩子一起寻找程序中的BUG,慢慢的,孩子的自信恢复了,学习和做题的主动性明显提高,闯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晋级赛。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家长在陪伴孩子时,有时候要在身后,让孩子冲在前面锻炼他的胆量和见识。有时候又要在他的身边给予一臂之力,来支持他跳一跳够得着的发展。而在父子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对爸爸的崇拜感油然而生,彼此之间的探讨也让一贯严肃的亲子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样的陪伴过程其实就是父母自己成长的过程,是父母和孩子一起,面向同一个目标合力向前。

二、志愿服务  人品锤炼

有一种精神叫奉献,有一种责任叫志愿。作为常州糖糖网母婴公益平台的资深网友,我和爸爸常年把爱心化为行动,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志愿者服务。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小袁也始终热衷于志愿者工作。他曾多次和小伙伴参加各类义卖活动,用卖报纸、鲜花筹集的善款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为他们筹集棉袄和书包。碰上特殊情况,他也会毫不犹豫的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看着孩子把自己的“快乐”融入到志愿服务过程中,用自己微笑和活力去感染并帮助他人,作为家长不禁动容: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从“乐善好施”的千年古训到“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我们的志愿服务不仅传递出一种奉献互助的志愿精神,也锤炼了孩子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梦想领航   榜样召唤

袁一涵在科技竞赛上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绩,这些成绩的获得一方面获益于学校和老师的培养,另一方面来自于榜样示范。

2019年的诺贝尔奖颁发给了亲身去世界上最贫困地区做研究的三位经济学家。袁一涵特别在意,于是我们引导他去关注这三位经济学家的身上的责任担当,希望他能以他们为榜样,获取成长的力量,因为这些父母给不了,而这些优秀的榜样完全可以影响他。

记得在参加FLL工程挑战赛全国赛答辩,小组研究的课题是《饮水思源》,袁一涵团队小伙伴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群众,宣传污水处理方法,同时咨询水资源专家,了解最新的污水循环再利用技术,最终该课题获得了全国一等奖,还得到了央视的点赞,而这一切都是几个孩子在优秀榜样作用下自主思考、规划、完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只要我们家长能用远大目标引领,用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基石,吸纳学校和大社会的优秀教育资源,孩子一定比我们更加优秀。同样,孩子的成长也会倒逼父母,我们也只有不断努力向前,才能做好榜样示范,才能和孩子共同成长。

——七(1)班  袁一涵家长

与你同行,永远在路上

七7田修齐照片.jpg


没有人天生会做父母,社会上大部分工作都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而家长这份工作却是直接进入实战;社会上的工作年年进行考核,不合格就会待岗下岗,可是家长需要永远在岗。与大部分家长一样,自从儿子上小学我就开始了与“神兽”的持久战,期间可以说经历了各种一言难尽、十分艰难、百感交集,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些成长路上的体验和感受。

一、包容,求同更应当存异

田修齐是个比较温吞的孩子,做事情总是不疾不徐、慢慢悠悠,甚至还有轻微拖延症;和他相反,我习惯于凡事有计划有规律,坐言起行,能早一分钟完成的事绝不拖延半分钟。这样的亲子组合注定伴读之路烽火连天、硝烟弥漫。尤其是升入七年级以后,来自阶段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多米诺效应,于他而言,课业的难度和数量倍增;于我而言,白天繁重的工作之后晚上回家还要面对一个“浑身毛病怎么看都不顺眼”的神兽,作业慢、不专心、畏难抗拒、成绩下滑……烦躁的情绪不断累积发酵,对他的态度越来越差,他对我的抵触情绪也与日俱增,感觉一切都在下行。有天晚上忍不住和闺蜜吐槽,历数小田的“种种罪状”,说到最后感觉椎心泣血,一手拉扯大的儿子如今离我越来越远,委屈得无可名状,简直要大哭一场。闺蜜一直没有打断我,安静地听我说完后,问了我一句话:“你现在成为小时候你妈希望你成为的那种人了么?”我愣了好一会。挂掉电话以后,我开始和自己对话:“当他出生的时候,你对他的期待是什么?”“一生健康平安快乐。”“你希望他以后成为怎样的人?”“正直善良足以自立。”“你愿意为他付出什么?”“一切。”蓦然惊觉,当初那个愿意为他付出一切的自己,为什么变成了现在眼里揉不得一点沙子总是恶言相向的样子?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那天以后,我尽可能让自己变得柔软和包容,不再纠结于他的小毛小病,晚上到家就和他一起聊聊班级的动态、推新的B站,借着“学习强国”之余,和他讨论一些略有深度的社会话题。一度疏离的母子关系慢慢修复,我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内心对我的信任和依赖更胜从前。这一切的变化,始于问题出现之后我的自省与自我调整,而我愈发相信,如果我希望他更加优秀,那首先我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认同,多些鼓励善于肯定

田修齐不属于内向的孩子,但也不是特别擅长交际,小学时候成绩尚算不错,但离班级前五还有一点距离,隐隐还有些小小少年对自己的不确定。和其他很多孩子一样,他有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篮球和画画。他刚开始打球是三年级,小小的身影在球场上努力地奔跑,略带笨拙的运球和投篮,大部份球都投不中,有的球连篮板都碰不到。爸爸没有嘲笑他,而是陪他看国外小朋友练球的视频集,让他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教练的指导与鼓励下,他的运球越来越熟练,开始尝试增加难度。渐渐的,他越来越自信,球场上奔跑的身影越来越自如,一直到现在,他都保持着打球的习惯。除了打球以外,画画也是他很喜欢的一件事,画画的时候,球场上那个动如脱兔的少年就会非常安静,认真专注于每根线条每片阴影。后来我建议他开通了自己的朋友圈,把自己的画作晒到圈里,虽然只是出于自己爱好的一些动漫画作,但还是得到很多的点赞与好评。虽然七年级以后没有太多时间画画,但是这个爱好就像一颗种子,已经埋在他的生命里,和他一起成长。有本书上提到这么个概念“镜像效应”——孩子会把父母的话或是行为态度,像镜子一样映射在自己脑海中,会跟着做出相似的反应,把自己认为是别人眼中的那种人。我觉得这个效应在田修齐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所以,鼓励与肯定远比批评与苛责更加有效。

三、陪伴,格调提升心境下沉

家里的冰箱上贴了一张明信片,上面是一个孩子灿烂的笑脸,以及一句话:“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爱”,这是一次淘宝血拼的小赠品,但是这句话我深以为然。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毋庸置疑,我一直认为,每一个在爱里长大的孩子都自带光芒。从田修齐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带着他去看这个大千世界,因为我们明白,真正让智力发展的不是知识,而是体验,体验才是滋养孩子精神胚胎的原料。除了每年暑假出国旅游外,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便坚持让他独自游学,三四年级还只是江浙一带,五年级时,我为他报名去了云南山区游学体验,那是他第一次到艰苦的地方出行,在那里,他体验到了不一样的生活,知道了原来中国还有很多和他同龄的孩子没喝过奶茶不知道肯德基,拿到新的文具和课本就会笑得合不拢嘴,一年只能在过年的时候见到一次回家过年的爸爸妈妈……那次回来以后,他好像长大了很多。父母总有一天会老去,但是我们的很多选择和决定,都会默默伴随并帮助他成长,当他打开了眼界,自然打开了心胸,打开了心胸,目标自然会长远,就不会汲汲于眼前的利益。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无论孩子还是父母,都是独立的生命体,谁也不能代替谁,家庭教育更是一种“慢”艺术,一种等待,教育孩子永远没有结果,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一直在路上的过程。我们愿和孩子一路同行,共享风霜雨露。

最后,非常感谢孩子在二十四中遇到的每位任课老师,“向上、向善、向美、向学之心,养成传递正能量的好习惯”,在老师们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感恩。

——七(7)班 田修齐家长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带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因为蜗牛实在爬太慢。
虽然它已经在尽力爬,但还是只挪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地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
蜗牛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真奇怪……
上帝啊!为什么?要我带一只蜗牛散步!
但天上一片安静。
喔!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根本不在!
好吧!松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忽然闻到了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吹来,原来夜里地风这么温柔。
我听到鸟叫,我听到了虫鸣,我看到满天地星斗多亮丽。
咦?以前怎么没有这些体会……
我恍然大悟。原来,上帝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我的手指轻轻地颤抖着。
原来是蜗牛在带我散步!!!

——张文亮《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
/姚晓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罗汉路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