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科研>>名师工作室>>文章内容
聚焦学段衔接 共话有效教学——常州市科创教育杨小春名教师工作室第八次活动
发布时间:2021-03-3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二十四中宣

3月25日常州市科创教育杨小春名教师工作室常州市高中物理陶兆宝名教师工作室常州市高中物理陈新华名教师工作室联合开展教研活动。三个市级工作室领衔人、成员、特邀成员及24中教育集团物理组老师共同参加教研活动。

陶兆宝教授做了题为《跨学段衔接教学探索与实践》的专题讲座,随着学生的年龄增加,学生的身心均在不断成长,以学生为主体就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有时同样一个概念在小学科学、初中物理、高中物理都有涉及,但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因学生身心发展程度不同而作相应的改变为此,如何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开展有效教学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介绍了本次活动7位老师的开课安排。

1.jpg


左文飞等七位老师分别开设了小学科学的《物体运动的快慢》、初中物理的《速度》以及高中物理《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内容。

2.jpg


左文飞老师对四年级上册《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了拓展,深入讨论了高空抛物为什么危害如此之大。通过测量物体下落时快慢的变化,认识物体下落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通过体验活动,认识运动物体速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破坏结果,速度越快,破坏越大。将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变速运动及其影响展示在学生面前。课的最后话锋一转,引导学生从利用的角度思考高空落物,渗透辩证看待事物的观点,并提供创新思维的训练场。

3.jpg


陆春燕老师将本节课分为四个重点:一是根据运动有快慢之分,理解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式;二是速度概念的理解及单位的换算;三是速度的简单测量;四是速度的规范计算。整个设计的核心是让学生能参与、想表达、有问题最后发展为有兴趣、有想法、有收获。

4.jpg


郑智伟老师所授的《速度》一课,在上课伊始通过头顶纸杯的“走路”游戏,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明确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式,进而引入新的物理量速度。借助三测纸锥下落速度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地进行实验,并结合纸锥实验帮助学生规范物理计算。在契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层层递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5.jpg


邵磊老师在《速度》这节课的设计中,首先利用快速奔跑的猎豹和缓慢移动的蜗牛动画来引入课题,逐步引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整个过程设计主线主要是围绕机车这个背景,中间穿插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物理知识,掌握物理学科中的一些重要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6.jpg


刘彬老师在《速度》在教学中先通过传递火炬的小活动,让学生了解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并引出速度。再结合生活情景让学生熟悉速度的单位以及单位的换算,强调物理计算的书写格式。课堂的最后,通过一张导航图和高速公路标志牌,打开学生的思维,设计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将本节课所学内容应用到生活中去,应用迁移,升华主题。

7.jpg


毛奇老师的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从运动快慢的比较出发,引入比值作为速度的定义,并通过举例说明将路程/时间的概念逐渐升级为位置变化/时间变化的概念,使学生正确理解速度的矢量性。通过类比游戏规则与打点计时的原理,帮助学生理解纸带数据的处理方法,练习计算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并利用图像描述物体的运动。

8.jpg


周月平老师由百米赛跑获胜者后来居上的视频引发学生用速度的观念来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在寻找获胜者的过程中,发现获胜者并不是时时刻刻速度都比别人快,从而引出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随后借助电磁打点计时器得到纸带,对纸带进行处理,为以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打下基础。并观看霓虹灯发光的视频,看到光束有时呈发散状有时呈收敛状,发现速度有方向性,进而对速度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认识。

9.jpg


最后,陈新华教授和杨小春副校长充分肯定了本次跨学段教研所取得的效果,在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的同时,更加需要对如何合理衔接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本次跨学段教研帮助不同学段教师进一步把握学科整体,合理铺设上升台阶,助力学生的有效学习。


(文、图/朱超颖)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罗汉路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