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上午,常州市化学教育詹发云名教师工作室和常州市科创教育杨小春名教师工作室联合教研活动在二十四中举行。各工作室领衔人、成员、特邀成员及24中教育集团物理组、化学组老师共同参加教研活动。
随着学生的年龄增加,学生的身心均在不断成长,以学生为主体就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本次联合教研针对微粒观念的建构开展了跨学科同课异构。
朱超颖老师开设了初中物理中的《走进分子世界》,通过让学生观察笔迹、水和酒精混合实验等宏观现象引出分子模型,进而通过类比等方式让学生感知分子的大小。在明确了分子过小,肉眼无法看到之后,借助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收集了分子运动的证据,并通过复写纸实验帮助学生明确物质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随后,让学生亲历一侧肥皂膜破碎后细绳在分子间引力的作用下被拽向另一边的实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分子间作用力,认知分子间作用力,促进了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观念建构。
徐沛然老师开设了初中化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这一节,实验探究意味浓,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建构。同时紧抓微粒性质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很好地体现了宏微结合的化学学科特点。从物理化学学科间的跨科融合出发,将三态变化等物理知识与化学结合阐释。实验设计方面,注重创新实验和经典实验的融合,现象与结论的逻辑关系通顺。
包婷老师也对初中化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这一节进行同课异构。从化学视角对“水”的微观性质展开研究,以“三种水”为教学主题——一滴水、浓氨水、红墨水来认识微粒运动与分子间隙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微粒的三个性质——“小”“动”“隙”。整节课,包老师设计多个新颖的演示实验与有趣的学生实验,并将其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最后,李军校长、詹发云校长、杨小春副校长在评课环节充分肯定了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物理化学相同内容的学习,相通性很大,区别是学科立场上的不同。分子原子的概念不一定要在初二完全明确,重点在于对微粒的感知。上课时,情境、问题、活动三者的平衡点一定要找好,如何紧密结合与呈现,前提是逻辑关系的通顺。课堂一定要体现深度学习,培养高阶思维能力,要学会引导后让学生自己思考,从看实验深入到想实验,这就体现了思维的深入。并且通过跨学科的联合教研厘清不同学科知识的衔接盲点,有利于不同学科教师用宏观的视野看问题,高瞻远瞩地思考问题,更好地预设、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以助力学生在各学科学习中更全面的提升综合素养。
(文、图/朱超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