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二十四文化吗?中国古代宣传孝道有二十四孝,锻炼身体用二十四式太极拳,著名的二十四史涵盖了数千年的历史兴衰。就连地球自转一圈,都是二十四小时。
3月5日是今年的惊蛰节气,七(4)班同学为大家带来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大餐。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所在的轨道面称之为黄道面,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惊蛰”节气,是一年中第三个节气,时间点在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今天我们说的惊蛰节气,其实古称“启蛰”,后才改名惊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然而说到惊蛰,大家都会认为是春雷惊醒了地里的虫子,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原来,小虫出来是因为气温升高的原因。怪不得说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对农事耕作具有相当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对于我们来说,在适时的节气对身体进行适当的养护也是顺应天时的良好生活方式。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晚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这概括了惊蛰养生在起居方面的基点要点。
此外,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却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从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都将二十四节气融入自己所创作的诗句中。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雷一声,惊醒芳华。让我们迎着和风,以饱满的、激昂的、向上的力量,踩着春天的鼓点,迈上奋斗新征程!
(文、图/七(4)班 指导老师/蒋奕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