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特色教育>>24悦读>>文章内容
邂逅一缕书香,点缀壮志芳华——“雅悦阅读节”系列活动“雅鉴•徜徉在文字世界”(二)
发布时间:2020-03-2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二十四中宣

一部经典名著的出世,倾注了作者阅历无数春秋后的心之所述、情之所触。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雅悦阅读节”系列活动之“笔尖深情”活动与大家邂逅啦!让我们带上新知的无限渴望,走进这些垂名青史的著作,品字里行间的人生况味。

一盏茶,一缕香,一捧古卷细思量。点点萤火,悠悠书香,氤氲心房。看,同学们的生花妙笔之下写出多少优美文章。携历史的厚重,带现实的梦想,字里行间充溢着对阅读独特的感悟,在书海中寻觅的宝藏。

1.JPG

《追风筝的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卡勒德·胡赛尼著

至善至纯的哈桑,无忧无虑的童年,纯粹美好的友谊,这都是每个人心之所往的。七《7》班张子潇同学以多元化的解读、借深情的笔触,带领我们领略同一片天空下的丑恶与纯良、背叛与救赎。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七(7)张子潇

“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斯坦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秉承着这样的创作理念,作家卡勒德胡赛尼著成《追风筝的人》一书,一经问世便震惊世人。所谓经典,即无需华丽的辞藻堆砌,几句肺腑之言就足以包罗万千,直击人心深处。

全书以阿米尔对仆人哈桑(后来才知道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犯下的罪孽及其之后的救赎为主线,全文围绕一个“追”字,以“风筝”作为全文的灵魂,分别讲述了童年、少年以及不惑之年时期,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历程。用作者在三部曲之——《群山回唱》中的话来说,或许就是“终其一生,我们只为寻找最初失去的那个人”吧。

卢梭在《忏悔录》中曾经写道“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生而为人,我们都会有“罪”,卢梭敢于在《忏悔录》中将最真实的自我告诉世间,《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也能怀着救赎的心态,义无反顾地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毅然决然地带着哈桑的孩子离开阿富汗,那便是心灵上的一种救赎。文中有句话是这样的:“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救赎”,而可悲的是现在很多人,活在太平时代,有时甚至连句“对不起”都说不出口,这才是真正的罪。请我们扪心自问,你现在是否活得问心无愧、不卑不亢?

读完此书,我莫名想起了《辞海》中写的“看山思水流,触景进乡愁,问君意随流,绵愁几时休,念己勿念欲,行己知行义,相离莫相忘,且行且珍惜”换用书中的话来说,大概就是“为你,千千万万遍。”吧。

总览全文,“风筝”作为文眼。我亦曾不止一次思索“风筝”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人觉得,是惊天动地的爱情;有人觉得,是静水流深的亲情;也有人觉得,是不可辜负的友情……或许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只“风筝”。但我只想说“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只愿做个“追风筝”的人!---追求光明,追求真相;追求爱和亲情,亦或是友情;追求梦想和前程;追求本心和信仰。纵使遍体鳞伤,依然义无反顾;纵使痛哭流涕,依然心存感激;纵使万箭穿心,还是为你,千千万万遍!

回头再次感受作者笔下的阿富汗:不同民族间的摩擦和紧张总是突如其来。不管是为了喂饱孩子出卖义肢的中年男人,亦或是为了生活涂脂抹粉,模仿猴子舞步表演的小男孩都是那个时代的人物缩影。万般景象都充斥着作者对于阿富汗人民的悲悯之情,加之笔触温暖,竟让我感到了即使是波澜不惊的生命,竟也可以惊天动地,鲜活的人物形象让我为之动容。难得此书兼具时代感和高度文学质感,堪为经典之作。

在此,我力荐《追风筝的人》,也愿每个人都能在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风筝”,并勇敢地去“追”,千千万万遍!

             

2.JPG

《野蜂飞舞》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黄蓓佳著

国土茫茫,河山犹在,殷忧启圣,多难兴邦。这是一腔谱写薪火相承的英雄气概,这是一曲有关家国情怀的生命绝唱。七(3)班张愉越同学用文字呈现着中华民族的深情与温暖,辽阔与悲壮。

共担使命  淬炼文明

——读《野蜂飞舞》有感

七(3)张愉越

黄蓓佳的写的这本《野蜂飞舞》记录了从1937年开始,抗战爆发,女孩黄橙子跟随父亲的学校西迁,落脚在华西坝上“西南联大”的校园里,随后,父亲将挚友的遗孤沈天路接至家中,6个孩子在破旧拥挤的小楼里度过了自己不同寻常的童年。

战火笼罩下的生活充满了困窘与苦涩,亲人间相携相扶的经历却让这段岁月变得珍贵而绚烂。相伴短暂,离别漫长——哥哥出征报国,姐姐北上延安,沈天路牺牲在对日空战中……

合上书,我为那些年轻的生命、年轻的灵魂悲伤。他们是一颗又一颗划过天际的流星,如此短促又如此耀眼。

沈天路最后驾驶着p47战斗机,子弹打完了,机身也中弹无数。他自知归航无望,挑中敌方一架最新式的战斗机,拉升又俯冲,向敌机冲撞去……
  我脑海里闪过电影《无问西东》里沈光耀的影子,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和那些热血沸腾的年轻学子在战火中安放自己的一张课桌,做学问、讨论时局、学会思辨,直至用身躯迎向日寇的子弹……

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暂不需要做如此沉重的决定,但如果是我身陷泥沼,我也希望自己能那么无私,为社会,为国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更让我感动的是“西南联大”里“榴园”的教授们在亡国之时,为了保住飘摇于明灭之际的文明之火,他们扛着仪器,背着书籍,携妇将雏,跋山涉水,在荒山野岭继续着教育救国的事业。他们来自不同的大学,师生们在难以想象的简陋中安寨扎营,而后,弦歌不缀,教学相长,让民族精神,民族文脉得以延绵不断……那一代人在战火中长大,在战火中绽放,在战火中成为中国的顶梁柱;那一代人在危难中发芽,在国耻中发奋,在奉献中培养中国的小火苗;那一代人在封建中图变,也在麻木中唤醒,在沉默中创造中国的知识库!

现在中华民族也在经历一场战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场与新型冠状病毒的攻坚战。但是我相信,我们终将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因为我们见证了更多黑暗的时刻,我们经历过更加残酷的考验,无论是战争侵略、饥饿、贫穷还是自然灾害,我们总能幸存下来,我们总能重新站起来。

感谢黄蓓佳,她带领我们缓缓步入那段历史生活的纵横阡陌,步入那个战争年代的血肉细节,步入苦难岁月里永不磨灭的人性光辉。现在,我们也应该牢记使命,努力学习,为这个时代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阅读经典,方会行走时空,续写文明;重温名篇,得以了解生命,豁达一生。让我们在美好的青春年华中与书籍相伴相依,且歌且行。腹有诗书气自华,相信未来不会悔于今昔!

(文/高嘉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罗汉路9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