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朱惠静老师
蝶恋花
沉醉杏坛千万圃,秋雨春风,锦瑟年华度。桃李榆荚都眷顾,枝枝叶叶添甘露。耕作哪分朝与暮,晓月昏灯,寂寞园丁路。黑发红颜无觅处,只留满院芬芳吐。
这首原创的《蝶恋花》,词作者是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常州市首届学生最喜爱的班主任、“常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朱惠静老师。这首词,是朱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的真实写照,也是她多年来孜孜以求的教育信条的最佳注解。
在常州初中语文界,谈及诗词创作,从教研室专家,到一线教师,乃至常州诗词界,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二十四中的朱惠静老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名班主任,她不仅把诗词创作当做一种文人自我陶醉的雅趣,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心灵写诗,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长袖善舞,诗意盎然。她的学生在诗意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沐浴着诗的光华,踩踏着诗的节拍,焕发出诗的灵感。在相当多的人视教育工作为琐碎而“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时,在教育疲于应付乃至迎合着世俗急功近利的诉求时,在教育评价标准单一扭曲人性缺失时,在不少人视教育为不择手段攫取分数的惟一目的时,人们往往忘记了教育关乎生命、生活、生长,步履匆匆的人们似乎无心倾听拔节、花开的声音,忘记了自己的所为而来。然而,朱老师却不畏浮云遮望眼,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把学生引入诗的殿堂,用诗伴着学生成长的脚步,让教育工作洋溢着诗意的神韵,昭示了生命的唤醒与诗意的回归。耳濡目染,润物无声,围绕在朱老师身边的学生既有洞彻尘事的智慧,又有澄澈明净的情趣;既有对语文独特的理解,又有对灵魂深入的追寻。
朱惠静老师是一个感性的人。敏感,容易感动,容易为那些感动的人事泪流满面。朱老师深知,一个纯粹的写作者是孤独的,寂寞的,但朱老师不孤独不寂寞,因为她把这满腔的热情倾注投放在她的学生身上,使得诗词的创作超越了一个文人自娱自乐的小我境界。于是,在阅读欣赏创作古诗词时,她选择了一条和众人背离的道路。她在教育事业上,用心灵为孩子们写下来一首首诗词。她的教育方式不是耳提命面,不是断喝训斥,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排名,她用感性的心去写读柔软的关于教育、关于人的诗词,于是,它们是有了自主灵魂,有了情真意切,在文字的背后,有一种人性的关爱和温暖。2011届九4班学生崔扬,成绩几乎是全班倒数,但是他品质非常好,三年来自觉要求为班级擦黑板,不管严寒还是酷暑,他都能尽心尽职,这样的学生,老师有什么理由一味地用成绩来要求呢?于是,作为班主任的朱惠静老师有意在全班同学面前放大他的优点,崔扬成了有责任心、敢于吃苦的典型代表,他的行为与那些成绩虽好但却自私冷漠的所谓优秀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崔扬同学在朱老师表扬和奖励之中,感觉到他在这个班级的存在价值,人格上和其他同学一样平等,学习也有了动力。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一个学生如果失去了人生最为宝贵的道德,成绩再好又有何用?古人云:“道,为良田百世耕有余,德,为至宝一生用不尽。”
朱惠静老师从1987年走上工作岗位以来,担任班主任工作累计已有23年,是一位资深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了,但她以“智慧型的班主任”为标杆,而不是工作一年重复二十多年。多年的工作经验,并未使她成为一名熟练的教书匠,而是一位不断追求卓越的富有“灵气”的优秀教师。她用抒情的语言描述了理想的班级:一个浓缩了智慧元素的班级,犹如一杯醇香浓烈的美酒,它一定是用上乘的粮食、幽谷的泉水,由身怀绝技的酿酒师精心酿制而成,它窖藏了几千个日日夜夜,积聚了精华,沉淀了美味,然后见到天日,在尊贵的客人面前慢慢启开瓶盖,一股清冽香甜的酒味沁人心腑,令人陶醉。她以一位诗人特有的审美情趣,营造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班级文化。班级环境充满人文气息,充满诗心琴韵。如“水流影在”、“书海流香”、“凌云阁楼”、“文涵一角”……班级口号渗透浓郁的人文精神,“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志强智达 德行天下”,“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男生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七尺躯”……她通过“每日一秀”,倡导全班同学用欣赏的眼光看同学,开展“秀秀我的同学”主题活动。每到一定阶段,班主任接受一次全班同学模拟记者的采访,当场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几十年的工作,她逐渐形成了文道结合,刚柔相济的“琴心剑胆”带班风格。同事们在介绍时,总是敬佩地说朱老师的学生是“三有”:有文气(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有礼有节)有才气(文笔潇洒,作文水平上乘,能说会道,善于发表观点)有霸气(做事雷厉风行,敢说敢当,遇事能独当一面,到高一级学校潜力非凡)。
朱老师始终认为,语文老师当班主任最能滋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班主任工作中,她总是充分运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浓浓的人文因素。每一学期,她都会精心准备几次活动:开展一次高质量的主题班会,如《学会感恩》《我们十五六岁了》、《放飞青春的梦想》、《让美德住进心中》。开展一次主题辩论:如《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VS大恩不言谢》、《上网利大于弊VS上网弊大于利》、《男生优越于女生VS女生优越于男生》。当学生取得成绩时,赠给班主任亲笔书写的名言卡。倡议同学之间用欣赏的眼光看同伴,每周举行《秀秀我的同学》活动。数十年来,朱老师诗意地建立师生关系,形成自己的风格,历届师生关系都充满着诗意和儒家风范,她甚至略带夸张地表示,喜欢仰视自己的学生,喜欢称自己的学生为诸如“清华学子”、“江南才子”、“儒雅君子”等美誉,每届学生都留下了难忘的诗意故事。浸润在如此的班级氛围中,男孩哪个不“骨格清奇非俗流”,女孩哪个不“娴静犹如花照水”?
2005年,她因工作调动告别华罗庚实验初中的学生时,师生不忍分别,用全班五十六位学生的姓名挥笔写下临别赠言(见朱惠静老师个人博客):http://{域名已经过期}/49159093.html#comment
遥记昔日时光,五十六颗星星,晶莹炜亮,文韬武略,雄踞一方,卓尔不群,如昆仑之阳。
有骏马凌空跃,有蓓蕾初绽放,有林中雏雁飞,有少年琦玉郎。江南俊才,佳作天成美名扬,金牌名将,洪钟敲响传四方。更记同学少年,恣意汪洋,驾理想之帆,随风远航:踏仙山琼阁,摘文苑奇葩欣喜若狂;观文心雕龙,见贤思齐,百花怒放;曾记否,去湘水之滨把古人足迹寻访;学嵩山豪杰,做真心英雄任个性张扬。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堪羡天之骄子,文采斐然,千古流芳。
清风徐来,笛声清扬,拾一片落叶,引起万斛愁绪,我心彷徨,郑重叮咛,莫失莫忘:知识海洋,浩浩荡荡,玉成大事,勤者至上;为人坦诚,谦恭礼让;厚德载物,嘉言懿行多效仿;来日方长,人情练达,慎重思量莫偏航。
昭光如飞,曲水流觞。忆往昔杨柳依依,弹指间雨雪霏霏;风雨两载似昨日,晨昏忧乐不能忘。西风日暮黄昏后,天涯游子倚斜阳。故陈心曲,略表衷肠:愿五十六片绿叶片片向阳,吸天地精华,沐旭日曙光,承愚师之教诲,扬圣贤之德芳,各尽所能,各用其长,厥植善根,业修自强,助集体之大树张扬异彩,永放光芒!
临别赠言,词不达意,徒添感伤。君不见,风吹落一地秋叶。
2010年,当又一届学生踏上高中殿堂的时候,师生情谊山高水长,于是她以全班学生姓名为元素,每人赠送一首七绝姓名诗,作为班主任送给他们的毕业礼物,拳拳之心天地可表:
她写一位男生班长童帆:
童子已担老班名,江东子弟自精英。帆披风浪何曾惧,海阔天高任我行。
另一位男生王一凡:
再遇王孙又一春,青衫褪去换陶巾。晋风柳韵多熏染,鹤立凡尘云外人。
在朱老师的笔下,女生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她写道:
王子凝:飞飞王国一雏鹰,学海文山敢驾凌。子夜寒窗何寂寞,凝眸自伴读书灯。
是佳梦:岂是絮才能较量,毫端蕴秀写清扬。诗余弄笔裁佳句,抱枕留书梦也香。
李小涵:李熟桃红又一年,谁家小院捷频传。涵霜沐雨三春苦,乐得秋风抱子眠。
当第二十五个老师又来临的时候,历届学生的问候短信雪片似的飞来,感慨之余,她又挥笔写下对一张熟悉脸庞的记忆。
给我的学生
——写在第二十五个教师节
橱窗里有太多的元素
会触动我思念的翅膀
书架上珍藏着太多的记忆
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思想
啊,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庞
……
你是大家共认的儒雅君子
清秀、内敛,从不张扬
是谁给你了一支如椽之笔
让你的文字远远超出同龄人之上
曾几何时,
老师精心打印你写的每一个方块字
那至情至性的语言
像清泉一样滋润着我的枯肠
你看,那本淡雅的《心谷幽兰》
此刻正向我投来静静的目光
想再次触摸你灵动的文字
已成了老师永远的奢望
有思念的人是幸福的
有学生牵挂的老师是快乐的
当我们载着一批批学生
驶入理想彼岸的时候
我们也同时把自己
摆渡到了人生的最高殿堂
朱老师把她写学生的诗词发在自己的博客上,也赢得了网友的好评如潮。一位名为“洪门老七”的网友跟帖道:
有师如斯,夫复何求。学生惦念师长的文字见多了,从未见过老师记挂学生的如此感人至深的文字……
网友“长天一鹤”则这样表达了对朱老师的敬意:
读后,是温暖,是感动,也有些许的失落。虽然从教十七年,却没有你这么幸福,有那么多值得回忆的点滴。我昨天还在反省,这十七年,自己对学生,对学校究竟做了什么贡献?后十几年,我该做些什么?这也算是第二十五个教师节送给自己的礼物吧!
二十三年历程,二十三年的幸福,一届届学生将永远带着老师给他们的祝福上路,在他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永远镌刻着老师的教诲和箴言!
台湾著名的作家简媜说:我不是个作家,但记录每一次的感动,是我的习惯。为王国维注释《人间词话》的吴洋说:只有发自内心的东西,才能够感动别人。诗人的作品是对一个人的灵魂的关照,只有真诚的对待自己才能够获得心的应和。朱惠静老师对学生的爱,倾注笔端,流淌心田,润泽教室,正如朱惠静老师自己所说的那样“手捧一颗诚心、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甘洒滴滴智慧之泉;情系满园桃李、只为青苗茁壮成长、乐播颗颗爱的种子。”
我一直觉得,不论是一首诗词或是一些文字,如果可以让坚硬的内心或灵魂再次柔软下来,返回到最初婴孩般柔软的状态。那么,这些诗词或者这些文字的目的已经达到,价值也已充分体现。我想,朱惠静老师的教育生活,正是这样一首用心灵写成的诗。(文/梁增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