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江南文化名城,有着30万年的人类活动史,7000多年的农耕文明史,3200余年的文字记载史。要了解常州的历史,不仅仅要翻开书本,更要走近历史遗存亲身感受。带着美好的愿望,本学期二十四中雅慧选修课“常州文化溯源”与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携手,带领学生走进文物资源,了解常州、读懂常州。
来自常州市文保中心文物保护科的朱芸芸老师给大家介绍了2015年即被批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常州市的“历史名片”——3片历史文化街区: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4处历史地段:天宁寺-舣舟亭历史地段、锁桥湾历史地段、南河沿历史地段、三堡街-西直街历史地段。
来自常州市文保中心修缮科的陈磊老师,则给同学们介绍了建筑的概念、分类和古代建筑,如祠堂、住宅、园林、古井、码头等。同学们由此了解了一些专用名词:开间、进深、封火墙;还学习到了屋子的结构:依次是台基—屋身—屋顶。其中屋顶的式样非常丰富,令人惊叹。
“游击府!游击府!”同学们欢呼着,叫着,跑着,走进了学校里的“大型文物”——游击府。游击府大殿是康熙年间修建的,原为游击府署内建筑之一,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飞檐翘角,斗拱承托,蔚为壮观。其东、南、西三面沿廊环绕,花格门窗装帧,凝重中现精巧。老师对古建筑似乎无所不知,为同学们一一介绍。同学们抬头看着,惊叹声此起彼伏。
常州文保中心的考古科任主任上了一场实实在在的考古和文物保护课。考古不是一个盲目的行动,事先要进行一系列的保护和发掘准备。“考古发掘要把埋没在地下的遗迹和遗物揭露出来;在揭露过程中,遗迹和遗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发掘工作都是对遗迹和遗物的破坏。考古工作者的责任,在于采取最妥当、最严密的方法,使这种损坏降到最低的限度……”任老师的讲述让大家对考古的艰辛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感慨不已。
前后北岸——是常州文脉所系之地,在明末清初前后北岸的一共出了四位状元、七个公卿,可谓是盛极一时。沿着青石板的小路走去,大家来到了古朴典雅的清朝大名士管干贞故居。在族谱馆里,收藏了上万卷之多,许多同学看到了,都开始寻找起自己的姓氏族谱。
在尚未全部修缮完成的青果巷,同学们参观了阳湖城隍庙。这座原修建于新坊桥小学内的建筑,现只保存了原来的城楼,它的屋顶也是呈歇山顶,门框左右“歌舞”“升平”题额各一方。还有两块清末的石碑,经历岁月的流转和风雨的洗礼,上面的刻字都已经模糊不清了,但依然挺立在那里。
在一个学期的“常州文化溯源”雅慧选修课里,同学们探秘古迹、寻访遗迹,通过古街、古建筑、古文、古物触摸到实实在在的历史。
(文/王凤英、七(6)钱萧羽 图/徐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