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是因为由知到觉的过程中缺少最关键的“刻意学习”。《刻意学习》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与罗伯特·普尔,一位是心理学家,另一位是科学作家。通过翔实的数据,严谨的实验,生动的事例,颠覆了我对所谓“天才”的界定,原来,高估天赋的作用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我们与高手的差距,不一定是高手在同一领域经过了一万小时,而是差在有效的心理表征,高手总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但我们却“知而不觉”。而高手们这个杰出的能力,刻意学习就是捷径,而专注是捷径中的捷径。
所有人都以为“杰出”源于“天赋”,包括在班级里,有少部分学生在背书进度缓慢时,首要寻找的原因就是我记忆力不行,我记不住。其实不然,因为“天才”却说:我的成就源于“正确的学习”!为了避免空谈理论,所以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关于时间管理、自我管理背后的方法,并将此做了以下总结:1.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我们假想的音乐学生如果确定了类似下面这样的练习目标,可能会比他漫无目的的练习要成功得多:“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曲子。”如果不制订这样一个目标,就没有办法判断练习是不是成功了。在史蒂夫法隆的案例中,我们并没有制订长远目标,因为我们都不知道他可能记得住多少个数字,但他有一个极具针对性的短期目标:每次都比上一次多记住一个数字。他好比一位极身竞争力的长跑选手,而且,他把长跑的态度带到了实验之中,使他只是在和自己竞争。从一开始,史蒂夫就逼着自己每天都加一个数字,使自己能够记住。2.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3.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而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不知道反馈的内容包括哪些。所以需要细化性的指令,明确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为什么会有不足之处,如何解决不足之处。4.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能走出舒适区。这就是在认知内驱力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作者对此的方法是不要先进行一些感兴趣的尝试,而是根据反馈,效果好,奖励自己,保持持续的动力,不断跳出舒适区,设置更具挑战的目标;做的不好,从方法、自身弱点等多维度思考原因并想出解决办法循环验证。
文中以翔实的事例向我们传递一种价值观:从长远来看,占上风的是那些练习勤奋的人,而不是一开始在智商和其他方面稍有优势的人。因为不可否认的是人与人有少许智力差异,但那些智力较高的孩子,最初并没有感受到这种要努力追赶别人的压力和喜悦。从另一方面看,当孩子从老师、教练那里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表扬,并且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支持和鼓励时,最终会比那些告诉永远不要去尝试的孩子,能够更快地提升他们的能力,因此使所有的人相信,最初的表扬是有道理的。这又是一次自我实现。所以无论是自我管理,还是作为孩子们的人生旅途的老师,这本书都会给你一点启发、一点章法、一点可操作性。
(高嘉欣)